放縱作用。君王的特徵要求這種總是由死亡引起的失敗的、屈辱的感受達到這樣一種程度,好像狂暴的獸性所向披靡。這可怕的事件一經宣佈,眾人便奔向四面八方,隨意殺戮,率性搶掠姦淫。羅歇…魯凱瓦(Roger Caillois)說*:“慣例表現出符合突如其來的災難的特徵……這種民間的狂熱從未受到絲毫的反抗。在夏威夷群島,得知國王已死的眾人,其所作所為,平素都被當成是犯罪:他們放火、搶劫、殺人,而婦女們忍不住當眾賣淫……‘混亂’只有當國王屍體易腐爛的成分完全消失,只剩下一具堅硬、完好、不變質的骨架之後,才會結束……”。
*《人與神》(L' Homme et le Sacr'e);第二版(伽利瑪出版社,1950年),第152及153頁。〔為萊里斯(Leiris)補充參照。〕
2。節日不僅僅是迴歸令人作嘔之物
考察這第二種活動,我們可以首先想像,第一種活動失敗了,人類回到其源自的獸性,沒有絲毫變化。但是,伴隨死亡的放縱根本沒有放棄這個世界,禁忌使這個世界充滿人情味:這是節日,無疑,這也是一個時刻,人人停止勞作,隨心所欲地消費產品,故意違反最神聖的法律,但是這種過分的行為認可和完善了一種建立在法則上的事物的秩序,它只是暫時地反對這個秩序。
我們不會被人回到自然的表面現象所欺騙。這無疑是一種迴歸,但僅僅在一種意義上。自從人脫離自然,這個迴歸的人還在遊離,這是一個迅速朝他脫離的方向出發的遊離的人,但他不斷地離開這個方向*。第一個脫離的痕跡還沒有消失:人們在節日中放任自流,而在平常日子卻會約束自己,他們的活動在人類社會的範圍內有意義:而且只在這個範圍內才有意義。同樣,這些活動不能與動物的活動混淆起來。
*嚴格來講,總是有一種可能,即認為自然包括人,認為我所談及的活動發生在自然的內部。的確如此,因為自然中的人類領域是一個超越自然、不囿於其普遍法則的新領域,我在這本書中不討論這個據此提出的問題。
我認為只有透過強調笑與節日的關係,才能更好地說明分隔兩種發洩的鴻溝。笑本身不是節日,但它以自己的方式指出了節日的意義——甚至,笑總是一切節日活動的開始——,沒什麼比笑**更與獸性相悖的了……
**至少意味著以引人發笑為目的的笑。
在這裡我要強調一點:節日不僅表面上是人迴歸令他作嘔之物,而且歸根結蒂有相反的意義。我說過,人與動物對抗時最初的、創造性的人類否定,涉及人並沒有選擇的對自然狀況對身體的依賴:節日的中斷根本不是放棄獨立的一種方式,而是朝自主運動的結果,自主與人永遠是一回事。
3。否定獸性的失敗
我們厭惡自然的基本意義是什麼?我們什麼也不願依賴,我們迴避肉體的誕生地,由衷地反抗死亡的現實,普遍地懷疑肉體,也就是說,懷疑我們身上偶然的、自然的、不持久的東西,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代表了某種活動的意義,這種活動促使我們以遠離汙穢、性功能和死亡的形象看待人。姑且同意,這種一清二楚的看法出自現代人,而肯定不是原始人。其實,這種看法必須以歧視意識及構成它的清晰言語為前提。但是,我可以首先考察這種確定最初禁忌的感覺和反應方式。一切都表明,這些古老的情感與反應都暗中符合我們今天有權進行邏輯思考的東西。我不會在這一點上停留過久:我在總體上參照宗教史,由於無法纖細論述,只能泛泛引證。從亂倫與經血或接觸死者的禁忌,到靈魂的純潔與永恆的宗教,這個發展過程是非常明顯的:它一向否定人對自然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