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內部的矛盾也會持續激化,隨著皇帝和中樞權威的急劇下降,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必定迅速減弱,由此將引發一系列的危機,而最大的危機便是地方勢力的重新崛起。地方勢力一旦坐大,便會形成割據局面,中央將被架空,國祚將動搖,統一大業將面臨崩潰之危。但地方勢力的崛起需要時間,尤其需要在權力和財富上與中央進行激烈的博弈。為了贏得重新崛起的局面和時間,地方勢力會想方設法混亂天下形勢。也就是說,像我們這種舉旗造反者,未來將此起彼伏,將遍佈中土大地。天下大亂,群雄稱霸,生靈塗炭,到了那一刻,中央不再是中央,地方也不再是地方。成王敗寇,一切靠實力說話,誰有實力,誰就能稱霸天下,甚至能再次統一中土,締造一個空前絕後的大帝國。”
這話前面說得還正常,後面就荒誕不經了。為帥者,如此胡言亂語,未免就過了。三人權當沒聽到,左耳進右耳出,不予理睬。雖然理論上的確存在東征失敗的可能,但實際上絕無可能發生。皇帝御駕親征,據說還有一百多萬軍隊,傾盡國力去打一個蠻夷小國,一方面是炫耀武力,一方面則有威懾北虜之意,如此興師動眾,如同殺雞用牛刀,到哪去尋失敗的徵兆?
不過李風雲利用孟讓的計策還是可取的。徐州義軍當務之急是休整,是練好內功,但四周強敵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攻打蒙山,這時候利用孟讓去攻打琅琊郡,吸引官軍的注意力,延緩官軍圍剿蒙山的時間,的確有利於徐州義軍的成長。至於孟讓和長白山義軍的生死,徐州義軍根本不放在心上。借刀殺人也罷,欺騙利用也罷,都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你實力不夠,那就只能任人宰割。
杜、輔二人見到李風雲,把孟讓的計策詳細告之,歸根結底一句話,你給我錢糧武器,我幫你去打琅琊郡,以吸引和牽制官軍,待時機成熟,我走人,我要重返齊郡,而你則可以輕鬆拿下琅琊郡,然後彼此就互不相欠了。
李風雲很滿意,但他還是故意問道,“孟帥為何不就近擄掠魯郡?還有,此去齊郡,不過隔著一座泰山,近在咫尺,孟帥假若要重返齊郡,取道泰山最為方便,為何要捨近求遠?”言下之意,孟讓是不是在騙我?等把錢糧武器騙到手了,然後就逃之夭夭?
杜、輔二人按照孟讓的囑咐,急忙做了解釋。
此戰孟讓以身為餌,把張須陀的主力牽制在了陽關,從而幫助王薄和義軍主力經泰山而重新殺回齊郡。張須陀勢必銜尾追擊,而王薄和義軍主力遭此挫折後,士氣低迷,實力減損,無力抵禦,只能向北撤離。大河很快就要封凍,封凍後,天塹變通途,王薄和義軍主力就能撤往河北,與河北豆子崗義軍的劉霸道、格謙,平原義軍的郝孝德、劉黑闥等豪帥會合,一邊休養恢復實力,一邊等待渡河南下時機。
這種情形下,孟讓即便殺回了齊郡,最多也就是再做一次誘餌,幫助王薄和義軍主力順利撤往河北,而他自己的運氣就不會有那麼好了,必然會陷入張須陀的圍殺,全軍覆沒。
至於為什麼不就近擄掠魯郡,孟讓的解釋就顯得冠冕堂皇了。孟讓說,官軍馬上就要圍剿蒙山,魯郡和彭城因為鷹揚府所,官軍人數多,必定是圍剿主力,而琅琊郡因為鷹揚府少,必定是輔助攻擊。徐州義軍獨自應對三面敵人,顧此失彼,難以為繼。孟讓遂急徐州義軍之所急,願意仗義相助,但實力有限,只能去阻御琅琊郡官軍。考慮到琅琊郡官軍少,而徐州義軍即將與強敵作戰,無力長期援助長白山義軍糧草和武器,所以孟讓決定改消極防禦為積極進攻,乘著官軍尚沒有向蒙山發動攻擊之前,主動向琅琊郡發動攻擊,運氣好的話,不但能解決軍隊的吃喝,或許還能迫使齊魯和徐州兩地官軍不得不暫緩圍剿蒙山,全力支援琅琊郡。
李風雲的臉色有些陰沉,眼裡也露出幾絲陰戾,“如果齊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