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觀測一樣,是白費力氣的。”
從這些方面看來,中國沒有推演法並不構成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的原因。
《周易》與孔孟對中國科技的影響是不同的
《科技中國》: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的傳統文化,如《周易》、孔孟之道,究竟起到了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呢?
席澤宗:李約瑟認為,影響中國古代科學發展的三大哲學思想體系是yīn陽理論、五行理論和《周易》,前兩者對科學的發展是有益無害的,而《周易》的那種jīng致化了的符號體系幾乎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災難xìng的障礙,它誘使那些對自然界感興趣的人停留在根本不成其為解釋的解釋上。沒有一種是以任何形式為《周易》的觀點進行辯護的,或是要減輕它對中國科學思維所造成的惡劣影響的。李約瑟對《周易》的評價我基本是贊同的。從天文學的發展研究來看,《周易》對中國古代科學是沒有任何的促進作用。對那些盲目誇大《周易》作用的觀點,如有些學者把現在發現的遺傳密碼、量子力學等等都用《周易》來解釋,我更是不能贊同。
我認為,《周易》的影響沒有孔子的思想影響大。《周易》是一本哲學著作,一般人很難讀懂,而孔子的思想是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我們社會的方方面面,直到今天。孔子的思想對中國科技的影響是沒有壞處的。以《論語》中的孔子言行為據,孔子的言行對科學的發展不但無害,而且是有益的,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十三世紀以前,中國科學技術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孔子思想中的這些有益成分也是其中之一。
現實的需要和提供的條件是科學發展的主要原因
《科技中國》: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既然與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太大的關係,那又是什麼導致了中國最終沒有產生近代科學?
席澤宗:我認為主要是社會原因,即當時的社會政治條件。按照明末發展的趨勢,中國傳統科學已經復甦,並有可能轉變為近代科學。明末這一時期的科學相當注重數學化或定量化的描述,而這些又是近代實驗科學萌芽的標誌。如:李時珍《本草綱目》、朱載《律學新說》,潘季馴《河防一覽》,程大位《演算法統宗》,徐光啟《農政全書》,宋應星《天工開物》,徐霞客《徐霞客遊記》,吳有xìng《瘟疫論》等等都是具有世界水平的著作。在短短的67年中(1578—1644)出現了這麼多的優秀科學專著,其頻率之高和學科範圍之廣,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
但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和英國走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1644年是個轉折點。這年,英國打敗了封建王朝,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其後雖有反覆,但1688年“光榮革命”成功以後,在君主立憲制度下,英國就在資本主義道路上前進。而中國由於清軍入關,殘酷的戰爭中斷了科學發展的程序。落後的奴隸制遊牧民族入關建立了清王朝。到了康熙時期,全國已基本上統一,經濟也得到很大的發展,而且有懂科學的傳教士在身旁幫忙,國內、國外的環境都不錯,這時是一個機遇,是中國有可能在科學上於歐洲近似於“同步起跑”的時機。然而由於康熙一系列錯誤的科學政策,把我們本可以與歐洲“同步起跑”的機會失去了。如:康熙在用人上,對漢人採取防範措施,致使一些科學家得不到重用;在培養人才和集體研究問題上,在有眾多傳教士的條件下,沒有興辦外語學校,沒有組織中國學者翻譯外國科技書籍;在製造儀器和觀測時,只是把所製成的儀器視為皇家禮器,只供皇帝本人使用,而沒有用來進行觀測;對於中國傳統科學的弱點——系統xìng、理論xìng不強,康熙未予以重視,他只關心一些普通常識問題,對從歐洲傳進來的一些理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