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地位最高、最早和蘇詠霖相識且投入他麾下的,就是耶律成輝。
儘管耶律成輝當初也是一個俘虜的身份,但他就相當於是蘇詠霖陣營中的外族元老,是能夠常常被蘇詠霖喊到身邊商議國事的大佬。
在這個檔口,當然要提前拜碼頭認老大,背靠大樹好乘涼。
他們聚在一起,那邊也有很多人環繞在孔拯身邊,雙方互相看不順眼,空氣中隱隱有火花蹦現。
就在這兩撥人互相抱團互相看不順眼的時候,第三波人來了。
燕雲漢人、原金國鹽鐵使、現任財政司郎中霍建白。
原金國侍御史、現任刑法司員外郎冷傑。
原金國薊州刺史、現任農務司郎中韓先令。
原儒州刺史、現任工務司員外郎侯良哲。
這幾人是抱團來的,不知道是在外頭碰上了還是互相之間就有聯絡,已經通了氣,進來的時候有說有笑,似乎對今日的會議胸有成竹。
幾人當中領頭的是財政司郎中霍建白,進來之後他看到了耶律成輝,便主動上前與耶律成輝交談了一陣,談了些有的沒的,帶過了一些沒有營養的話題,接著就各回各的隊伍裡。
他們之間是有共同點的,同樣屬於人數不夠底蘊不足一類,且和蘇詠霖之間曾有激烈的敵對行為,與此同時,他們都生活在燕雲地區,在地域上沒有分別。
民族之間的分別和地域之間的分別在這個時代顯得尤為模糊。
雖然同屬漢人,但是時間和地域分離給燕雲漢人和中原漢人帶來了一時半會兒無法解決的矛盾對立。
燕雲漢人官僚瞧不起中原漢人表現出來的慫、沒有武德,而中原漢人士大夫看不起燕雲漢人那胡化的作風,覺得他們髒,一點都不優雅。
所以兩方面經常產生矛盾。
比如之前春耕問題發生的時候,孔拯主導的祭禮司非常希望蘇詠霖可以按照傳統舉辦春耕祭祀活動,而當時主要和孔拯唱反調、支援蘇詠霖的就是霍建白。
孔拯說希望蘇詠霖尊重傳統,以安人心。
霍建白就和他唱反調,說用舉辦祭祀的錢去興修水利才是最好的安撫人心的方式。
吃到肚子裡的糧食才是最實在的,其他的一切都是空的!
孔拯感到非常不滿,和霍建白辯論,霍建白不甘示弱,與孔拯針鋒相對。
當然最後蘇詠霖也沒有理睬孔拯,反倒誇獎了霍建白講究實際問題,沒有評論孔拯,於是這場人心之爭是霍建白勝利了。
霍建白對此洋洋得意,經常明裡暗裡諷刺孔拯是個榆木腦袋,不知變通,而孔拯對此顯然是記恨上了。
這就好,他們兩方面有矛盾,對於耶律成輝等人來說是好事。
也就是他們有矛盾,燕雲漢人才能和他們契丹人搞好關係,要是這群漢人抱團在一起排擠他們,憑他們這點人數怕是經不起幾輪打擊就得跪著唱征服了。
就算蘇詠霖拉偏架也一樣,因為蘇詠霖自己也是漢人,且中原大地上漢人的數量佔絕對多數,他不可能為了他們這群外族人拋棄掉漢人的基本盤,除非他腦袋壞了。
也因此,在新朝即將建立的檔口,外族系和燕雲系的政治聯合顯得理所當然。
相對應的,他們都和山東系的人互相看不上眼。
霍建白和孔拯互相對視一眼,然後就當沒有看到對方似的,繼續和自己身邊的人交談。
霍建白絕對不會和孔拯有什麼聯合。
孔拯當然也不會尋求與霍建白的互相諒解。
兩人暗戳戳的都在尋找對方的弱點,並且警惕著對方可能在這輪權力洗牌當中獲得什麼收益。
但是不管怎麼樣,這個敵人,他們互相之間已經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