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至少要維持1000萬軍隊的規模。”
“而我們現在約有600餘萬部隊,海軍180餘萬,空軍160餘萬,陸軍260餘萬。”
“在地中海地區我們部署有240萬部隊,印度目前部署有100萬部隊,本土只有260萬部隊,陸軍更是隻有60萬。”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再動員100萬的陸軍,並且要求美國負責我們的後勤物資保障。”
“美國則最少需要出動500萬部隊,加上太平洋和地中海,美國的總軍隊將達到1400萬。”
“美國他們會出動如此規模的軍隊麼?”
出動軍隊很簡單,一個月的時間足夠做好準備了,可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站穩腳跟,後續的部隊得跟得上啊!
不然進行登陸作戰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不過是徒增傷亡而已。
“印度的軍隊可以抽調30萬,再從印度徵調壯丁200萬,作為預備役部隊。”溫斯頓·丘吉爾下令道。
“再從地中海部隊中抽調100萬,合計390萬部隊,駐紮於本土,準備兩個月後的登陸作戰。 ”
“好的,首相閣下。”克萊門特·艾德禮應道。
“再聯絡美國,要求他們在不調動地中海部隊的前提下,向英格蘭派出200萬部隊,並且在半年內需要將歐陸地區的軍事存在提升至1000萬以上。”溫斯頓·丘吉爾繼續道。
“如果美國同意,並且有能力實行,那麼我們就做好準備,進行登陸救國計劃,如果美國拒絕,或者做不到,那麼在奧斯曼投降後,我們也沒有繼續抵抗的必要了。”
“那時候還進行抵抗,不過是徒增傷亡,破壞英格蘭而已。”
英國的強大是殖民地資源的堆砌和本土的工業化互相成就的。
而現在殖民地的反哺,抵不上本土的消耗,在沒有任何希望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必要再去,真正的殊死一搏。
安東尼·艾登輕輕頷首,說道:“我明白了,還請首相閣下放心,我之後便會立刻直飛美國,與他們進行商議。”
“當結果出來時,就是我們做出最後的選擇之時,我個人是不願意投降的,所以我希望美國有這個實力,也會同意我們的建議(要求)。”
:()綠羅也是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