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資源,還是一個革命老區,紅軍長征時期曾兩次經過石阡,在這裡撒下了革命的火種。1934年10月7日,紅軍某軍團在西征途經石阡甘溪時,軍團前衛部隊遭遇湘﹑桂﹑黔三省敵軍二十四個團的兵力的圍追堵截,前衛指揮員指揮前衛部隊在這裡倉促應戰,打響了歷史上的甘溪遭遇戰。由於紅軍長期轉戰崇山峻嶺中,自然條件十分艱苦惡劣,加上疾病、飢餓侵襲﹑又是倉促應戰,就在堯上這一帶,就犧牲了四十多名紅軍指戰員,英雄、烈士們長眠在了這裡,解放後政府就修建了這座革命烈士英雄紀念碑,讓後代們經常緬懷這些為了新中國而犧牲的英雄們吧!”
導遊邊走邊繼續講解。
“請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對面那幾座山峰象不象微微隆起的魚背呢?因為形狀很象兩條鯉魚而得名‘雌雄鯉魚嶺’,‘雄魚嶺’在前,長約四十米,高約二十米。‘雌魚嶺’在後,略顯短矮,兩條‘魚’的頭部都緊靠著兩棵大小不同的侯慄樹,首尾相連,好象難分難捨。前面的是鄧氏祠堂,左邊是生態池塘,據傳說是兩條從長江中飛騰出來欲去求道成仙的鯉魚,飛到堯上上空時感到口渴,見到地面上有一口魚塘,便想下來喝點水再繼續前行,但是魚塘太小,連一條魚都容不下,怎麼能容下兩條魚呢?兩條魚就這樣被困在了魚塘,再也不能動彈,最後化作兩座小山,大家覺得象嗎?
“吳總,現在我們來到這個仡佬寨舉行活動的院子裡,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葫蘆鷹,這葫蘆鷹是我們仡佬族的圖騰。就象苗族崇拜牛,彝族崇拜火一樣,我們堯上仡佬族對鷹以及所有的鳥雀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為此,仡佬族祖先留下了他們最重要的節日——‘敬雀節’。每年農曆二月初一,每家每戶都要做餈粑,宰殺豬、牛、羊、馬四牲祭祀神鷹,祈禱家業興旺和五穀豐登。除此以外還要上演本民族特有的藝術節目:舞毛龍、儺戲、薅草鑼鼓、木偶戲等。
“關於‘敬雀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當地的仡佬族人過著非常平定、自在的生活,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擾亂了整個村寨的平靜,在整個村寨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在二月初一這一天,一隻神鷹叼來一棵仙草,放在一仡佬家的堂屋的桌子上,這家病得輕的人覺得奇怪,就試著吃了一點,立覺病體輕鬆,就將這棵仙草分給寨內所有的病人吃,結果得病的人都好了。因為神鷹為他們送來了靈丹妙藥,在危難之際挽救了整個村莊人,從此為了紀念挽救他們於危難之中的神鷹,便將它作為圖騰,並世代傳承下來。從此,仡佬族人把二月初一定為‘敬雀節’。”
導遊黃桂蓉帶著吳總等一行人來到了寨門口的廣場上,很明顯,這塊廣場是後來修建的。
廣場佔地面積大約有兩千平方米,為水泥石板結構,旁邊有一口生態魚塘,如果客人夜宿在此,可以到生態魚塘體驗一下垂釣的樂趣。
再往裡走,導遊黃桂蓉介紹道:
“好,現在我就帶大家去寨中看一看,先前我們已經講過,仡佬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也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來到仡佬民族村,要進入山寨,喝攔路酒、聽攔路歌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這是我們仡家兒女歡迎遠方客人的一種方式。”
走到寨口,果然就有幾位姑娘和媳婦來獻攔路酒和唱攔路歌。吳總等人笑眯眯地喝了攔路酒。
喝了攔路酒,一行人便往賽中走去。導遊黃桂蓉手指著那一片特色房屋介紹道:“大家請看,這就是我們民族村了,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這塊平地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