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第2/4頁)

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楞嚴經》)知情想識念為障,知而歇息(“二俱遠離”),當下真心現前,亦是“知幻即離”之妙道。故“知”極為重要。

知道以“明明德”、“止於至善”為目標,時時直契“明德”,守此真常,注心一處為“定”。定功加深,物境不擾,見境不著,轉物已勝,名為能“靜”。“靜”功深化,心境相融,不分內外,唯自心現量,名為能“安”。“安”功深厚,慧光生焉,迷惑漸消,妙智開啟,名為能“慮”。“慮”、“安”互資,寂照不二,日久一如,“寂滅現前”,明心見性,名為能“得”。

“大學之道”屬於圓頓法門,直指“明德”,是直接從意根上轉正覺。六根上均可轉正覺(古人有以耳根圓通對應,以耳根轉正覺最方便),在本性上無別,但依根性不同,六根上轉正覺有異。“明明德”明到唯此明德為是,一切事物皆是“明德”的幻化相。知“明德”為體,“物”、“事”為相用,稱體起用,“明德”的非極性無相的資訊態,現化為極性的有形有相的能量態和物質態,就是“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其一切事物皆是“明德”不明所現(佛家稱循業發現),就是“知所先後”。了悟“明德”明則真空無相,不明則真空妙有。妙有就是物是事,本末、始終、先後等。明瞭“明德”不異“物”、“事”,“物”、“事”不異“明德”;“明德”即是“物”、“事”,“物”、“事”即是“明德”,“則近道矣”。

發菩提大願,要“明明德”於天下者,必先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大願成就。這和老子講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相應。“欲明明德於天下”,這是佛陀出世的本懷。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為讓天下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何入佛之知見,最根本最基礎的操作是“格物致知”。“格物”者就是窮竟“物之本末”也,認識物是什麼?物從何而來,由何所起?古人有以“窮至事物之理”為格物,此為格外物也;有以摒除物慾為格物,此為格內物也。二種“格物”不無道理,可以普化,但仍不究竟。因為,“明德”,非內非外,“格物”就是二相歸一相,轉主客對立的極性觀念為主客合一的非極性認識。因無明的根本就在於“不了法界一相”,故“格物”非是研究物理,研究外物仍是二相。同理,清除物慾亦是二相。可見,格物就是要轉識成智,突破極性思維,開顯非極性的“明德”。於是,問題的實質就在格“根塵同源”之“物”。此物既是外物六塵,又是內物六根,還是極性分別之六識。六塵六根稱物,六識稱事。所以,“格物”是格“物”之本末,“事”之終始。格清事物的終始本末,才叫“知至”。但若只以“物”來說,“事”在其中,“因塵發識”,故只講格“物”而已!“格”者觀也!更明確地說,“禪觀”也!格物要格到“會萬物為己者”,格到心境一如,本無內外,根塵識同是自心現量(是“明德”本體的幻化相),格到唯此“明德”是存,見物見“明德”,才是真正的“明明德”。

佛陀講:“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楞嚴經》)“格物”格到“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明德)中物”,才是究竟的“知至”。明白了外物不外,色身不內,皆“明德”所現之“物”,無內外,無主客,即能轉六識為妙觀察智。此智開

最新小說: 成為次十四有多難 不屈人的破碎空間 侯門毒後:重生後我報復了全家 海上求生:我的幸運值爆表了 網遊之絕世神劍 公路求生,開局萬花筒血輪眼 死後求生:我從喪屍地殺回人間 有沒有一種可能,亡靈神是個玩家 新彈丸論破 平行世界:治療大師 LOL:重生S5,我全英雄絕活 墨淨溪清 咒術回戰:王座之上 逆風而來,換爾榮光 王者之路:高手高手高高手 她暴擊八萬八,你說她是奶媽? LOL:全能冠軍,出道即巔峰 網遊之異界縱橫 從紅樓開始的生活 擬真世界,我玩重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