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工。
如果你要反駁的話,那沒關係,我覺得這位教授的觀點極好,在臨床中也很好用。你還要繼續為難的話,那可能可以去聯絡一下論文的本尊,和他好好探討一下。
“趕緊吃完,我們科室今天六個重症,早上的時候還離世了一位,我得快點吃完。”
“注意是合理借用,不是完全的拼接,要有合理的邏輯。”
“你的午餐,看起來就好吃。”肖青岄這麼回完,就好一會兒沒再回資訊了。
方雲估計她是真的去給病人做按壓或者去做其他搶救方面的處理了。
搶救不僅僅是心外按壓這麼簡單,生命體徵的評估,升血壓,考慮血氧水平、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的糾正等等,亂七八糟,且非常細節……
肖青岄並未指點方雲具體要做些什麼,不過方雲也覺得,與其去看肩袖損傷的特別流行點和特殊病例,還不如去看看其他運動醫學的療法,看是否可以挪用到肩袖損傷的治療中來。
還真別說,肖青岄的建議,是真的很有道理的。
方雲在足足慢慢地泛找了三天的文獻後,終於是無意中在耳鼻喉專科,找到了一種特殊的縫合器。
這種縫合器的設計,頗為巧妙,只需要把線和縫針先閉合後,彈射過去,就可以完成極為深匿創面的口子。
方雲之所以注意到了它,不是因為它的縫合效果非常好,而是它的操作比較簡單的同時,且縫合的整體過程,縫針只會出去一半,且還能重新取出來,相當於是縫合過程中的合理中止保護性裝置。
這就有點意思了。
如果說,在肩袖損傷的縫合中,也可以把這樣的一個縫合器給利用起來,那麼在穿針引線的過程中,會不會節省很多時間?
從事運動醫學的很多人,都知道,運動醫學中的肩袖縫合之所以難,難在縫合,難在對帶線錨釘的管理。
如果沒有這個難點,那麼這一臺手術,和一臺肩關節清理術的難度,沒有太大的區別。
如果可以解決這個難點的話,那麼這個手術的操作難度,將會降到一種極致。
這一下子,方向好像是找到了,可這個縫合器,到底是否可以引進到運動醫學裡面來,還是個未知數,方雲先找到了這個器械地廠商“施樂輝”問詢一下。
正好科室裡的運動醫學大部分器械也是施樂輝的。
可方雲問過之後,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好傢伙,在湘州人民醫院,每一個廠家所能夠進的科室,能夠進到醫院裡來的器械,都完全不一樣。
像耳鼻喉專科的器械的話,就沒有施樂輝的市場份額。
那這不是扯犢子了麼?
:()我在醫院掛機升級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