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車後,方雲順便把無名信封塞進了褲子口袋裡,雖顯得有些鼓鼓的,可方雲也沒在意。
上高速前,胡俊主任就打來過電話,因此方雲沒再和上級彙報自己的行程。但還是為謹慎起見,在小群裡面問了一下今天的值班醫生,自己主管的床位有沒有病人。
小群,是沒有上級醫師的群,即陳玄奇主任和胡俊主任都不在的“小醫生值班嗨爆、約飯”群。
然後回覆方雲的是郭晉樨,私聊給了方雲:“雲哥,今天沒什麼新病人,師父和你上週都錯過了門診,所以現在我們組的病床,仍空空如也。”
“t!辛苦了。”郭晉樨非常懂事,方雲也是發過去了一個抱拳的表情。
回到家,拆開信封時,裡面裝著1700大洋,安安靜靜。
其實按照道理,三臺是1650,但估計鳳縣人民醫院的主任也是面子上塞不進去五十塊錢,就多給了50,可能下一次少給五十。
但也無所謂。
這種透過技術,下到基層做會診、教學手術,給方雲帶來的快感,是單純的收入,無法比擬的。
醫學是一個吃技術的行業啊,你只要技術足夠好,就完全不用愁沒有飯吃。
因為,技術夠好的醫生,早在數年之前,醫學會還沒出現的時候,就有一個國家手術技術管理平臺,你自忖自己的技術足夠好,可以對自己進行的手術進行全程錄影並上傳。
上傳成功後,會有全國業內的專家對你的手術技術水平進行評估,不是省內的,或許是省外的,如果覺得你的技術的確精湛,那麼,這樣的專業手術實力,就可對等一篇高質量的sci文章。
此平臺,主要是為了專業技術很高,但不擅長寫文章的醫生,評職稱而設定。
如今,這個平臺依然存在,但是醫學會賦能之後,相當於這個平臺的功能,轉嫁到了醫學會上。
文章與科研仍然是很重要,屬於是頭部醫生必然要進取和追求的第一任務,不做科研,就永遠只能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面。
可是,中部以及尾部的醫生,國家對你的要求,才是不寫文章的。
把錢小心收好,再把信封稍微處理了一下,科室裡再沒什麼病人後,方雲就再一次地匍匐在了電腦前,開始對自己的ta分析文章進行收尾。
ta分析,主要是骨架在於資料統計與討論。
資料統計在於結果的闡述,也就是說,你要透過專業的術語,把自己統計分析的結果給表達出來。
而討論部分,則是需要你透過引用其他的專業文獻,引用他們的觀點,然後闡述你所做的統計結果,究竟有什麼意義。
這個過程,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方雲一邊查文獻,一邊開始用中文對文獻裡面的主要觀點進行總結和歸納,然後插入到自己的文章中。
五個小時,三杯水,三百四十七個字。
初次寫文章的方雲,想t的把鍵盤直接給砸了。
太t難了,你想要找到一個支援自己文章的觀點,就得去大海撈針的在文獻庫裡面搜尋,而且找的時候,還會發現,這篇文獻說的不是你所想的那麼回事,還不能用。
你還得繼續找,這就有點扯犢子……
“唉!~還是看的文章太少了啊。”方雲感慨,腦瓜子嗡嗡的。
比起做手術,這書寫文章的難度,還要更高……
週二下午、週五上午,是胡俊主任的門診日,運動醫學專科,幾乎沒有急診患者。所以,就只能靠胡俊主任的門診日,收一些病人進來,不然的話,組內大部分的業務都只能空閒下來。
沒病人,查房就更加簡單了。
胡俊主任直接去了門診,郭晉樨跟著,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