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床前,彭青松三人都問過病人的基本情況後,病史的描述情況,與之前向友德講的基本一致,沒有更改的地方。
而看傷口,患者的創面出現了區域性的紅腫,還有一些地方有淤青。手術切口有淡淡的滲液和腐化跡象。
“你們覺得,他這個感染的直接病因和誘因分別是什麼?為什麼會感染呢?”方雲站在病人床旁,這麼問。
聽到這話,病人則笑著說:“方醫生?你要是會的話,就直接說了唄,我這感染啊,可是讓人頭疼。”
方雲則回說:“大爺,您這個感染究竟是怎麼回事,我也不能確定,我們這是在推導病情啊,若是您這一眼就能看明白,那州醫院裡面的專家,豈不是三下五除二就給治好了?”
“您又何必週轉到我們鎮醫院裡來繼續住院治療呢?”
“雖然你是過來打消炎針的,可怎麼消炎,怎麼處理傷口創面,這些細緻的問題,專家可沒有給出意見啊。”
“這裡就一句,建議您繼續治療,建議您轉當地醫院治療這句話哦。”
病人當即就閉口不談了,他家屬不在,老婆也回去做早飯,還沒來醫院。
向友德聞言,試探性地說:“直接病因是細菌感染?誘因就是手術?是嗎?雲哥。”
“這麼理解也沒錯,直接病因,肯定是有細菌入侵到了區域性,產生了感染。誘因就是手術導致了區域性面板屏障的破壞。”
“那麼他這個情況,在術後管理期間,州醫院的醫生在換藥期間肯定比我們做得更加正規,病人自己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抓撓等動作,他這個感染,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方雲又循循善誘問。
這幾個人好在還都看了點書,能夠聽得進去勸,不然的話,方雲也懶得囉嗦這麼多。
方雲這一句州醫院的操作規範更好,直接把向友德到了嘴邊的,換藥的時候可能沒換好的理由給壓了下去。
彭青松則說:“本來細菌就無處不在,每一個病人術後都有感染的機率。”
“自然界中,存在著更多,外科感染最常見的細菌是什麼?他這個的感染細菌又是什麼?”方雲繼續問。
“大腸埃希菌。”向友德補充,他是管床醫生,對細節瞭解得更多。
方雲也不再賣關子:“大腸埃希菌屬於是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後,一般不會導致體溫太過於升高,多存在於體內的消化系統。”
“他這個感染,很可能就是大腸埃希菌少量入血後,透過血液迴圈移居到了感染創面附近,而腹前區才做了手術,這裡的區域性免疫力下降。”
“體內的清除機制要小於細菌的繁衍,導致了區域性的感染。即便是術後用藥時,也會因為手術導致區域性的微迴圈障礙,傷口有水腫,水腫時就會壓迫微細血管的流通速率。”
“使得抗生素很難到達創面內,在這個時候,如果是要做清創手術後,也會進行持續性抗生素液體沖洗等方式。”
“那麼,在這個病人的處理上,向友德,你換藥的時候,可以在絡合碘消毒、雙氧水沖洗後,再適當性地加一點慶大黴素外用。”
“靜脈用藥的話,還是根據患者出院前的敏感抗生素繼續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
“患者最後一次抽血結果的白蛋白已經不低,應該是在州人民醫院的時候培補有效,我們就不用再繼續用了。”
“大爺,你自己多吃點肉啊,你這個還是繼續要打針。”方雲把大概的診療思路推完後,這麼對老人交代。
“好!”大爺倒是隨和,因為不管是誰說什麼樣的理論,他也不懂,除了相信醫生,他連質疑都不敢有。
“再加點保護消化系統的藥吧,我懷疑患者因為是老年男性,消化系統功能本就有降低,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