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外行可以忽悠,遇到半吊子,可以用水平不夠來應付,可遇到了內行人,出現分歧時,就不能不和他講道理,否則很難讓人信服。
陳勝武用指腹敲了敲桌面,持續了四次後,問:“那方醫生你對這個病人的治療方案如何考慮?”
陳勝武不是喜歡一言堂的人,要遵守和把控手術指徵這個原則上,他必須要堅持。
只是目前有兩個難點,第一是患者早晚會挨一刀,至少如果現行的醫療水平,無法完全逆轉皮質激素帶來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重大突破前,肯定避免不了手術的結果。
第二則是患者目前已經出現了症狀,影響到了生活,只是還沒出現最惡劣的結果,也就是關節功能絕對受限這一步。
第三是患者年輕,若直接行關節置換,對她的預後不好。以後要經歷多次的關節置換或者翻修,增加經濟負擔和身體上的傷害。
陳勝武從客觀的角度分析,這個病人越早做手術,反而可以越早地減輕痛苦,並且承擔一定量的家務或者幹活,貼補家用。
當然,這個病人陳勝武只是在門診中有過接觸,瞭解不是特別深入。
方雲知道目前科室裡的難處,也知道陳勝武希望能夠把科室盤活起來,這或許與陳勝武的前程有關,他的建議,會影響到陳勝武的大局規劃。
可方雲還是說:“陳主任,我的想法是,在決定手術之前,爭取一下保守治療的機會,以用藥、功能鍛鍊的手段,延緩患者的手術時間,減輕相對應的症狀。”
“在患者決定做手術前,她所做的治療,都是對症支援治療,也就是用非甾體抗炎藥物鎮痛與減輕炎症反應,可這其實對於症狀的削減,治標不治本。”
“我認為,她現在還是可以期待一下,透過綜合用藥、比如說抗凝藥物,比如說促進微迴圈的藥物,一定程度減緩缺血癥狀。”
“第二,患者肯定有骨質疏鬆,後續並且會遷延發展至塌陷,我們可以用調整脂代謝、骨代謝的藥物,並增加患者的應力性活動,使得骨組織一定程度上重建,延緩塌陷時間。”
“第三,患者之所以不首選關節置換手術,而選擇保髖手術。證明家境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患者自主保髖意願很強烈,這在於治療的選擇上,非常重要。”
方雲自然不是那種,我建議不做手術,你問我怎麼辦,我就只說不知道的那種人。
先拒絕,然後再用無知去搪塞和迴避責任,這是耍流氓。
方雲的理論很踏實,踏實的理論,在外科的操作技術上,無法一步登天,但是透過靈活應用這些東西,可以在治療方案上進行周旋,選擇更多,更合適、更貼切的治療方案。
這就是理論帶給方雲的東西。
自然,方雲又補充:“如果患者自主選擇是進行保髖治療的話,再加上患者自願原則,就已經達到了手術指徵。”
手術指徵是變化的,患者有治療選擇權。
患者有強烈的意願情況下,除非是違背了醫療基本原則,是需要對患者的選擇進行尊重的。
即便是作死,也要尊重患者的選擇。只是不能讓患者把自己帶溝裡面去,比如說進行胎兒性別鑑定,非治療性的增高手術等。
“你認為可以期待的話,那我們就慢慢磨一磨這個病例,透過查資料、查文獻,參考其他同行的治療方案,綜合地再對這個患者的治療方式進行一次考量……”
“要不透過手術來解決問題,思路是一種思路,但是為了這個思路,要做的努力,其實比外科手術,還要大一些的啊。”陳勝武稍稍做了退步,卻也沒把話說死。
方雲眼睛一亮地看向了陳勝武。
董雲山也是如此。
“就算是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