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見狀,並未馬上發問,而是等方雲夾閉了一條滋養血管後,方才開口:“小方你提前就判定了其中一條滋養動脈就在此處?”
方雲未回答,秦超文就直接說:“應該是這樣,我看到小方暴露了血管瘤後,就直奔滋養血管而去。”
“這個患者術前做了彩超發現血管瘤後,家屬不放心,又做了核磁共振確診,的確是發現了血管瘤的存在。”
秦超文的聲音愈發嚴肅:“龍主任,我們醫院只是縣醫院,接觸的病種多以骨折創傷居多,不管是手外科還是運動醫學的病人都接觸極少。”
“手外科和運動醫學亞專科,對核磁閱片術的要求非常高,看得也多。”
“科室裡雖然不少人咋咋呼呼那個新來的範友華是運動醫學的研究生,之前跟著他導師看過很多核磁,接觸過不少運動醫學病種。”
“可我看來。”
龍泉聽到這,終於是咳嗽一聲:“秦超文,好好做手術,莫談他人閒言!”
“小方,你繼續手術。”龍泉說話間,輔助方雲把手術切面更加開啟,方便方雲在直視下,可以獲得更多的術野。
醫學的原理簡單也不簡單,簡單的是,精確找到診斷,用準最合適的藥物或者選擇好最主要的術式即可。
但即便是診斷這一關,臨床醫生在坐門診的時候,至少會遇到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六十的患者,無法精確診斷。
雖然這樣很殘酷,但這就是事實。
大部分醫生在面臨門診病人的時候,是說不出原因的,這有一部分是個人技術有限,但更多還是醫療技術的發展,存在著既定的天花板,無法突破。
做手術也是一樣,如果能夠在手術前,就把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把手術中發生的一切意外甚至是細節都推敲得格外清楚,手術的每一步都做得非常精細。
那手術質量肯定好啊。
只是,要做到這樣,非常難,需要你對每一個細節的把控,都相當到位。
就如同這個血管瘤而言,最簡單的手術核心就是,術前如果就能把動脈瘤的滋養動脈以及動脈瘤的出入口都給扎掉,那只是一個單純地切除。
把這些都做好後,只是拿刀切一下,誰不會切?
手術的難點不是在於切,而是要保證切了只對患者好,而不會出問題。
血管瘤最大的問題就是手術過程中的滋養動脈無法找全,然後大出血。因此一般情況下,都是在術中慢慢探查,一點一點推進。
方雲能夠提前就透過核磁閱片術,精準地把滋養動脈定位扎掉後,這會節省很多手術時間。
快狠準,就是一個醫生的能力體現,也就是在通俗領域內理解的醫術水平高低。
單項能力可能沒辦法評比,但是綜合能力強的人,總會在無意間,讓人信服且欽佩。
如水滴石穿。
可以這麼講吧,如果需要去說,去咋咋呼呼講自己很牛逼的人,一般都是非常心虛的人,反而一些大牛,從不說自己厲害,低調得不行,但是在做事的時候,總會自然而然地做到你覺得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再來一條絲線。”方雲術前就透過核磁閱片術看出來了,動脈瘤除了有進出口外,還有三條滋養動脈。
如果不一一結紮掉,那麼即便切了,也會大出血。
現在這是第二條。
三條滋養動脈一紮掉,然後再把動脈瘤的進出口一閉合縫紮結束後,那麼剩下的就是拿刀切了,這是非常簡單的操作。
手術本身要切除的操作沒那麼難,手術的難點在於尋找滋養動脈,保證切除術開展時,術野依舊乾爽。
不管是龍泉和羅蘇二人的沉默,以及仔細端詳,還是之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