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全小時候就幹過這樣的事情,在秋天收穫了紅薯之後,晚上寫完了作業,就把紅薯衝一遍,把上面的泥土沖洗乾淨,然後再切碎,切成一片一片的,這樣的話比較方便跟糠拌在一起煮熟了餵豬,豬雖然不挑剔,生吃紅薯也是可以的,但是這樣吃下去的話,對它們的消化負擔是比較重的,所以為了讓它們更好的消化吸收,快快長肉,所以豬食一般都是熱的,最不濟也是溫的,很少給冷食給它們吃。
以前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養豬,一來作為年底的時候自家的肉食保障,而來年底的時候還能賣掉一部分拿來換錢去購置年貨。
林全記得小時候家裡最大的收入來源就是三樣:種糧食、養豬和養牛。
糧食的價格當時並不高,一百斤糧食的價格好像只有25塊錢,而當時的糧食產量不高,農村的農業稅提留款和其他雜七雜八的稅收又多,一年下來靠種田可能連2000塊錢都掙不到。
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農村的勞動力都跑出去打工,而村裡的土地逐漸的荒蕪了的主要原因了。
種地不賺錢,而且還把人拖在了家裡,還不如出去打工,出去打工雖然辛苦點,但是掙的錢要比在家守著一畝三分地要高很多,而這些出去了的人,漸漸的在外面站穩了腳跟,就形成了人口的轉移,他們就算是不轉移到大城市去,也會轉移到縣城或者是小一點的地級市裡面去,也有不少人是拖家帶口去了自己打工的城市,在異鄉安頓下來。
林全家裡沒有這樣的勞動力,所以外出務工的事情輪不到他們,當初轟轟烈烈的“搞婦聯”運動,他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而不能出去打工,那麼就只剩下那傳統的三種掙錢的辦法了。
糧食不用指望,當時的糧價很低,掙不到多少錢,好像自古以來就沒有農民靠種田發了家的,那些地主和擁有一大片土地的承包戶不算在內,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那麼多的土地。
而養豬其實也掙不到多少錢,一頭豬養一年,耗費的時間和成本其實非常高,而且當時農村養豬,衛生防疫工作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當時一到夏天,豬豬們就會開始變得怏了起來,病怏怏的原因有很多,反正也查不出來,就是胡亂的治,治好了年底就有豬殺,治不好,那夏天河裡面就多了一頭死豬了。
這樣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養豬的風險比現在大多了,後世禽流感爆發的時候,死掉的豬豬俠,可能都沒有以前舊時的養豬死得多,現在農村誰還養豬啊!根本就沒有人了。
而除了養豬之外,牛也是能賺錢的。
以前農村裡面家家戶戶都有牛,在沒有機械的年代,牛這種吃草還有蠻力的傢伙,就是一戶五口之家除了房子之外最寶貴的財富了。
不過大家樣的牛,多數都是母的,不是因為母牛比公牛力氣大,而是因為母牛可以下崽。
一頭小牛,跟著母牛一起養,九個月可以賣1500左右,一歲可以賣2500左右,一歲半就基本上可以幹活能賣到4000塊了!
所以家裡養一頭牛,到了農閒的時候讓其跑草(交配),然後生下小牛,跟著一起養,過一年之後把小牛賣掉,或者多養一段時間把老牛賣掉,都是可以在掙錢的一種手段。
林全小時候記得最深的印象就是早上起來餵豬,然後把牛從牛欄牽出去,在山上找一個有草的地方釘住,然後再去上學,中午回來吃飯的時候,把牛牽到水塘去喝水和困水(洗澡,降溫,不然會被熱壞),然後回來做飯做菜,順便把豬食熱一下,自己吃飯的時候也給豬豬俠填上午飯。
做好了飯菜之後,還要喊田地裡面的爺爺奶奶回來吃飯。
林全記得印象很深,比他小兩歲的林巧當時幫他餵豬的時候,不小心把豬食打翻了,一桶豬食其實也不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