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笨重不說穩定性也差,最關鍵的是極為落後。只能進行密碼通訊,無法進行語音通訊,而且配備的數量與其規模龐大的軍隊相比極為不足。
蘇聯人如果要想改變部隊的通訊能力,在國內的設計和生產水平還很落後的情況之下,只能依靠美國人的援助。實際上蘇軍在蘇德戰爭之中部隊使用的通訊電臺,也是來自美國的援助。當然這是在原來歷史上,現在的情況卻壓根就是兩碼回事。
抗聯自行設計生產的步話機、語音、報務兩用電臺,各種步談機,即便是美國人也極為欣賞,甚至引進生產技術生產裝備給自己的部隊。有了這一點為基礎,楊震便透過那位美軍駐抗聯軍事代表團團長皮爾遜的撮合,與美國人達成了一個協議。
美國人為抗聯提供新式的生產裝置與原材料,抗聯向其無償轉讓全部的生產技術。而同時抗聯製造的產品之中,有三分之一將作為美國租借物資的一部分,轉交給蘇聯人。也就是說美國人援助給蘇聯人的通訊裝置,表面上看是美國援助的,實際上都是抗聯製造和生產的。
而對於美國人來說,這種事情自然是樂觀其成。蘇聯人的胃口無疑是巨大的,美國人自己也在擴軍備戰。按照美國人的標準,對於各種通訊電臺的需求量自然不小。現在有人為自己分擔,而自己只需要提供一部分機器裝置,以及生產原料外加少量的現金,他們自然是樂不得的。
只不過當時的美國人還以為抗聯這麼做的原因,是出於他們***之間的友誼,幫助自己有著同樣信仰的蘇聯人。美國人那裡知道,這只是楊震計劃中的一環。楊震早就預料到蘇聯人會以大欺小,毫無忌憚的侵佔美國援助給自己的物資,所以早就想了無數的辦法,給自己增添一些爭奪的砝碼。
而戰爭之中,保證部隊指揮暢通的最主要裝備,也是抗聯最有優勢的物資,就是大功率無線電臺以及步談機,就成了他手中最重要的砝碼之一。如果不是楊震有一些先見之明,恐怕楊震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原本屬於自己的物資,被蘇聯人霸佔,而自己卻毫無辦法。
抗聯一旦終止為蘇聯人提供這些物資,那麼蘇聯人將得不到一臺他們急需的電臺與步話機。而通訊聯絡不暢通,對於崇尚大兵團作戰的蘇軍來說,無疑將會是一場災難。這一點,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軍的大潰敗之中已經被證明。
還有雷達的改進技術和產品,也是蘇聯人最急於得到的。而且蘇軍之中裝備的雷達,除了美英援助的一部分之外,所有最新式的雷達也都是抗聯提供的。因為美國人不傻,他們既要用蘇聯人去對付德國人,但也防止蘇聯人獲得最新的技術之後超過自己。所以對其提供的很多裝備都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夠用而已。
最新式的電子產品,蘇聯人想也別想。尤其是雷達,美國人提供的產品,基本上都是二線產品。最新式的雷達,無論蘇聯人怎麼要求,美國人也拒絕提供。反倒是抗聯雖然也是一樣的待遇,但是依靠某些方面的原因。自行在美國人援助的雷達基礎上,改進的產品,效能比美國人提供給蘇聯人的要好的多。
而美國人對待蘇聯人在雷達技術方面,與在航空技術和裝備援助方面類似。我提供給你們作戰飛機,用以補充你們航空兵的戰鬥力。但是最新式的飛機,我是不會提供給你們的。當然這些東西,美國人也不會提供給抗聯的。
不過鑑於抗聯,甚至整個中國薄弱的工業基礎的現狀,美國人對抗聯技術轉讓控制的比蘇聯人還是要鬆懈一些。因為戰局的發展,有些拒絕向蘇聯人提供的裝備和技術,比如四發大型轟炸機的技術和裝備,最終還是提供給了抗聯。
日軍在攻佔菲律賓之後,美國已經喪失了任何可以對日本本土的轟炸基地。選擇一處可以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的基地,以削弱日軍戰爭潛力,已經成了美國人的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