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真地點頭,向她講述著我的未來規劃:
“奶奶,我畢業以後打算在a省定居,所以想在這裡買房子,以後把家裡人都接過來,大家也好有個伴。”
老奶奶輕輕拍了拍我的手,感慨地說:“真好啊,一家人能在一起,相互照應,這日子才有滋味。”
她的目光變得悠遠,彷彿回憶起了往昔的歲月:
“我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家人緊緊相依,那種溫暖啊,是多少錢都換不來的。孩子,你能有這樣的想法,奶奶打心眼裡替你高興。”
我靜靜地聽著,依稀看到了他們年輕時一家人打鬧的情形。
老奶奶接著說:
“這房子啊,雖然舊了點,但也承載了不少溫暖的回憶。要是你能把它變成你和家人的溫馨港灣,那也是它的福氣。”
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我們身上,那一刻,我彷彿看到了未來一家人在這房子裡歡笑、打鬧的美好畫面。
我沒告訴她,我是要買來投資用。
老奶奶人特別熱情,招呼我們坐下,還給我們準備了水果,就如同家裡來客人一樣。
她退休也有十多年了,生活富裕,兒女孝順,大風大浪都見過。
為人通透也有分寸,她該問的問,不該問的問題一個都沒問,總之反覆跟我確認,只要我會善待房子,就夠了。
我跟老奶奶聊著,她不經意的唸叨賣房子的真相,我才明白她的想法:房子是家,但比不上家人,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過得好,哪怕奉獻出一生的心血。
她說,這房子不是祖宅,卻住了大半輩子,對他們而言早就是家,我們華人普遍講求落葉歸根。
而如今孩子有了新的天地,要接他們過去一家人團聚,哪怕再不捨得,孩子這邊擴大投資,急需一筆錢週轉,難得還能不幫一把?!
再不捨得,也要把這個賣房子提上日程,按照孩子的說法,房子房齡老了,住著危險,不如一家人整整齊齊住在一起。
人老了,要想養老得聽孩子安排,不然真有個頭疼住院什麼的,孩子兩頭跑也是難做。
這種不捨與放棄的矛盾心情,讓我有些感慨,偉大的父母,無論活得再通透,為人父母一天,就總是在做各種犧牲:
讓兒女少操點心,愛了全世界,唯獨忘了好好愛自己,連在故地安享晚年,都沒法做到。
按照他們的說法與意願,自己有退休金,有房有車還有朋友,在熟悉的地方安享晚年,如果孩子在身邊或不定時回家探望,就是最合適的安排。
如此睿智的老夫婦,卻架不住有個做生意有出息的兒子,美其名孝順,卻做著“團聚”為名的“啃老族”,把老人家的養老金和房款都拿去做週轉金。
那老人家不住這邊,他親戚的這套房子就沒有人幫他看顧,所以也要一併出手賣掉。
或許以後,老人家在香港,老無所依,老無所定,異地他鄉,沒有朋友,甚至直至老去才能迴歸故土。
這個老城區搬遷的訊息,陸陸續續有不少人知道,很多住在這裡的居民,其實都在待價而沽,相信這個不確定的訊息,老夫婦應該也有耳聞。
面對來看房的人,居民們都是抱著“如果不能賣個好價錢,留著等拆遷也不錯”的心理,所以我之前看房子,遇到的各種挑刺,皆源於此。
如今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明知道有可能不久後會拆遷,我還能撿漏到兩套房子,也理解老人家為什麼急著想賣房子,還是要求全款賣!
這地方,其他原住民賣家不急著賣,買家過來能買到房子的利率不大,於是過來看房子的人就少了些。
即使有人看過老夫婦的房子,明確表態要善待房子的買主不多,而可以全款買房,還是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