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上門來,就留下吧,畢竟接下來的交接工作,需要一批專業人士帶隊接手。
既然劉長卿同意,陳元生就沒有不同意的道理,畢竟這個學校就是給他買的來做試驗的。
為了表示自己的重視,從香港回來之後,陳元生很正式的跟蔣校長見了個面。
蔣校名叫蔣中原,五十年代留蘇大學生,當年學的是機械專業,八十年代參加過《機械原理》等大學教材的編纂工作,很務實、忠厚的一位長者,不然以劉鴻森的性格,也不可能對他印象這麼好。
這次見面,並不是在遠盛實業的辦公樓,而是陳元生和劉長卿兩個人去了蔣校的家裡,反正他家裡現在就一個人。
三人談話的主要內容,就是圍繞“我們要辦怎樣的一所學校”而進行。
其實蔣校長也很好奇:陳老闆是怎麼看上劉長卿的呢?
他也算是看著劉長卿長大的,小劉在初中、高中成績那是相當好,尤其是數學,經常滿分,但就這麼一個高材生,最後走上了邪路,被開除了。
但是這個話題,蔣校還不能問,只能在三人的聊天中慢慢觀察、體會。
對於學校的未來,陳元生還是那幾個觀點:為了企業需要;為了人類的未來;改變一些孩子的命運。
劉長卿的觀點:有教無類,擇人而渡;
這個觀點類似於禪宗,這個世界上開悟的人很少,而且開悟的方法也不一樣,有的人需要當頭棒喝,有的人需要拈花一笑。
有的人他就不是學數學、物理的材料,你逼著他學一輩子,他也不可能有什麼成就。
還不如幫他選擇一個方向:比如炒菜、修車、打檯球、打遊戲,至於他自己上不上路,那就不是師傅的事情了。
另外,劉長卿還有一個觀點:學生為輔,教師為主。
渡人比渡己難一萬倍,來這個學校裡的學生,咱們選擇性的培養一些有潛力的學生就行了,其他學生按部就班的畢業。
招聘來的老師,才是這個學校存在和發展的主要動力。
再直白一點說,這個學校重點是培養老師的,以高智商的本科生、研究生老師作為學校科研方向的主力軍。
把這所大中專院校,打造成為披著學校外衣的科研機構,適當的情況下,培養幾個可造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