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告白》就在《惡意》之後以獨特的惡意魅力,現實殘酷的故事火了起來,當然這裡面也離不開包十一最先的熔爐效應。
各大網站報刊也都報道,探討關於《惡意》與《告白》這接連兩部推理小說背後的含義,又或者說是背後的寒意。
《文學時代報》“至清澈至殘忍的反差美學+暴力與死亡主題=校園暴力?”
《人民文學》“生命應該被重視,不應該視為玩笑。”
《文學論壇》“最震懾的是孩子們天真的話語,包十一筆下的校園不是活祭的地獄,更像一個大家都走錯門的尷尬集散地,每個人都為了擺脫無窮的尷尬和孤獨感用盡全力交流著,這是校園本質的可怕之處。”
《推理世界》“永遠不會結束的告白,永遠不會消失的惡意,永遠沒有盡頭的推理,極具惡意的故事,極具真實的殘酷,高中生包十一在他的推理世界裡玩得出神入化,令人毛骨悚然,這是最驚人的推理小說。”
……
在這裡面,應該說最火的評論文章還是《讀讀新聞》對於《告白》的深度解析,而這也是校園暴力的冰山一角。
“前不久進行了一項輿論調查,問及’為何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6成以上成年人表示是因為’當今社會手機、網路的普及‘。對照這點來看,《告白》裡的情節設定簡直是不謀而合。學生人手一機,散播訊息,互相告發和進行霸凌;女老師苦於少年法無法制裁犯罪者,所以只能自行復仇;路娜事件後,網路上出現了崇拜者和專門網站,故事裡面女孩就是其中之一。”
《讀讀新聞》這樣一篇文章,真正是引起不少人的關注和回覆,現在關於校園暴力真正是話題不斷。
“校園裡總有這樣的現象,大家一起孤立那個最倒黴的人,冷暴力,或者辱罵或者暴打或者一些很殘忍的行為。有人說小孩子是最殘忍的,因為是無知的殘忍才是真正的殘忍。但其實身邊的人是什麼樣的,無知的小孩子是有樣學樣的。所以歸根結底,真正殘忍的還是這些大人。說教並沒有多大的說服力,但是言行潛移默化的力量是驚人的,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不斷惡性迴圈中。”
……
“繼《熔爐》效應之後,校園暴力被包十一提及,目前引爆網路不在話下。看完《告白》之後,我想說的是青春是人這一生最好的年華,然而在小說裡面的青少年內心世界存在的不是光明,而是各種黑暗與人性的殘酷。引起我們對於人性的思考,以及對於社會教育和未成年法律的思考,我想這就是這個故事的意義所在。”
“如果你是邪惡的,那我又何必提醒你只是個孩子。我覺得這句話才是《告白》最驚心的一句話。”
“對青少年暴力死亡犯罪的態度,以溫柔抒情的方式勾畫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這是《告白》對’惡’的不加掩飾甚至渲染,進行各種突破底線的認知刺激,一點都不留餘地。”
……
“心靈弱小的人,會傷害更為弱小的人。憑藉欺凌,他們獲得同伴的認同獲得自身的肯定。這種認同和肯定,基於微弱的心靈力量。欺凌的物件是無所謂。結果是無所謂,原因也是無所謂。”
……
就在這樣的惡意中,對於孩子究竟有多可怕的討論開始。
而這僅僅只是開始。
因為他們並不會知道這並不是惡意的結束,在告白之後,緊接著是便是真正的殺害,更為殘酷的惡意。
許琦根本就沒有想到,包十一繼《告白》之後,居然這麼快就又來新書。
而且聲稱這是《惡意》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終極版。
……
這讓許琦,還有柳城出版社震驚不已。
實在是讓他們有些措手不及,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