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站在眾人中間,講解道:“先說夯土牆的施工,牆根兩尺要用石頭砌,再往上才用夯土。夯土前要用木板製作模具,將模具摞在牆上,向模具中倒入三合土、鋪竹條,夯實之後取下模具,再進行下一段。”
“夯土施工適合大面積、比較方正的牆體,而一些犄角旮旯的部位,比如門窗四周、東西山頭,我們可以用土坯進行砌築。”
肖恩又給眾人詳細講解了土坯的製作。
製作土坯,俗稱“打土坯”、“打胡基”,主要依靠模子、杵子和鐵鍬三種工具,一般是兩個人配合,一人填土、一人打坯。
民間傳唱有打坯歌,詳細描述了打坯的過程:
尺二八寸三,撒灰再上鍁。
三鍁一模子,二十四杵子。
劈頭跺三腳,兩腳中間抹。
前後蹦三蹦,再用杵子確。
連著兩遍確,三行十二窩。
腳跟往後磕,坯模即開脫。
雙手搬起來,斜著摞成摞。
打坯不用催,一天五百坯。
第一句“尺二八寸三”描述了土坯的尺寸,“尺二”就是一尺二,即40厘米長; “八寸”就是26.7厘米寬;最後的“三”是三寸,即10厘米厚。
打坯前要先製作模子,模子是一個可以快速拆開的長方型木框子。木框的三條邊是拆不開的,但連線處能鬆動,剩下的一條邊分為兩層,內層是一道活的隔板,撐住兩側,擋住泥土;外層是一個活套架,從外側勾住兩邊(見章末“作者有話說”中附圖)。
將模子放置到一個硬石板上,活套架向後,先灑一把草土灰到模子中,再用鍁、也就是鐵鍬來填土,大約三鍁就能裝滿一模子。
裝滿後先“劈頭跺三腳”,再“兩腳中間抹、前後蹦三蹦”,將土初步壓實。“再用杵子確”就是用杵子夯實,要分成三行夯,每行四個窩,共十二個窩。夯兩遍共二十四下,對應“二十四杵子”一句。
夯好之後,“腳跟向後磕”,磕掉外層活套架,就能開啟模子。將打好的土坯搬走,“斜著摞成摞”。
按這樣操作,一個模子“一天五百坯”。
當然,五百坯是老一輩人普遍吃苦耐勞的情況下,一個熟練工為主,一個小工幫忙剷土的產量。而現在一般人能打個兩三百坯就算不錯了。
第二天上午,肖恩計劃上午先準備工具和材料。工具包括夯土模子、土坯模子和幾個杵子。原料包括石灰和沙子、茅草、竹條,以及砌牆根用的石頭。
其中夯土模子的製作稍費事,要用木板拼成一個上下通透的大木框子,長1米5,寬40厘米,高50厘米,兩邊還要有夾具,能將其夾住。
好在模具所需的板材並不多,之前他們製作的大鋸又派上了用場。秀蘭和王胖子、肖恩三人一小多時就開板、歸方完成,將夯土模子製作了出來。
而土坯模子的結構簡單,用料也少,關鍵是所用木料要足夠厚、足夠硬,才能承受打土坯的衝擊,一般傳統都用棗木。他們沒有棗木,找了幾根其它硬木代替。
傳統的杵子大都用石頭製作,也叫石夯、石杵。在圓形的石球上鑿個眼兒,用布包著木柄塞進去。他們一時找不來合適的石頭,現鑿石頭也來不及,只好先做一根木頭杵子:取一根大腿粗、半人多高的圓木,一頭削成圓型,另一頭削出一個細木柄,再安裝一個水平的把手即可。
竹條他們有的是,砍竹子破成竹片即可。
摩根他們去海邊運了好幾筐貝殼、珊瑚碎回來,開始燒石灰。
還有幾人從沙灘挖了大量的沙子運回來,用來製作三合土。
砌石頭牆根需要大石塊,眾人從遠近的樹林裡撿了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