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劫掠,威脅益州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而益州作為帝國絲綢刺繡紡織業的生產中心,同時也是帝國的糧倉之一,它是否安定直接關係到帝國的物產和稅收。所以為了帝國,為益州的百姓,一舉平定南蠻乃是大勢所趨。
但是文武百官不理解的是,欒奕為什麼非要對倭國用兵?區區倭國,彈丸之地,且領土遠在中土之外,在那鳥不拉屎的小島上。攻打他需要調集許多戰船和人力不說,費半天勁只能打下屁大點地方,根本不划算。有那功夫還不如去打吐蕃,吐蕃人稀地廣,同樣的兵力能奪下偌大塊地方,何樂而不為?
欒奕很想告訴文武百官,就是他們口中說的那個彈丸之國,在一千六百多年後給幾億華夏兒女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以至於後世的每個中國人都對他們恨的咬牙切齒,恨不得把他們剁成肉沫然後踩踩踩,然後再剁……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上,有三次歷史轉折,第一次是在明朝,隨著大明帝國南方經濟發展迅速,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並大有一副由封建向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體系過渡的趨勢。就在這個時候倭人冒了出來,他們的軍隊扮成海盜在福建、浙江包括山東沿海四處作亂,大幅延緩了大明的資本化程序。最終,滿清入關將華夏民族資本主義道路徹底斷絕。
第二次轉折點是在清末洋務運動時期。隨著以夷制夷策略出爐,滿清政府逐步開始改革,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管理制度。然而,就在滿清政權各個領域取得初步成效的時候,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了……日本人再一次成功阻隔了華夏民族追求進步的道路,為中華民族百年屈辱史拉開了序幕。
第三次轉折點更不必說——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慘絕人寰的侵略戰爭對中華大地民族經濟的破壞暫不必說,還有一千二百餘萬同胞死於非命。五三慘案、南京大屠殺……一個個血淋淋的事件見證了這場人間悲劇。華夏文明險些遭受滅頂之災。
所以欒奕在完成帝國版圖的統一,覆滅草原上的勁敵之後,他率先想到了倭國——這個冤家。血債還要血來償,後世的仇,今世來報。
今世的華夏民族已經不是後世那個羸弱的華夏民族了。
當然,除了報仇以外,欒奕之所以急著消滅倭奴還出自對倭人的擔憂。這群生活在小島上的人群,別看他們人口不多、國土面積不大,但正因為人口稀少、國力不強,他們才畏懼中國這個龐然大物。他們戰戰兢兢在中國和朝鮮的夾縫裡度日。也正因了這份時刻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他們不得不拼了命讓自己變的強大——他們培養出了強大的學習能力。
他們學習,但凡好的東西他們都拿來學。公元四世紀時他們還處於青銅時代,但五世紀時整個日本社會就完成了鐵器改革,別人用四五百年完成的青銅到鐵器的轉變,他們僅用了不到一百年就從大唐學了來。他們本就聰明再加上超強的學習模仿能力,便培養出了極善去糟粕取精華的能力,中國的東西好,他們就學中國的。西方的技術高,他們就學西方的。他們雖然始終沒站到世界的巔峰,卻也從來沒有被拉下過。
這個民族就像他們的國旗,跟塊狗皮膏藥似的跟著強者走。
欒奕害怕有朝一日,倭奴把神聖華夏帝國現有的知識和技術學了去,反過頭來再禍害帝國。這樣的事不是沒有發生過。所以為了永絕後患,他決定徹底把倭國抹除。
當然,這些結合後世經驗得出的原因是不能跟朝中文武說的。為了勸導文武同意他出兵倭國,他給出了另一個答案——在倭人的島上蘊含著大量的銅礦,而銅礦恰恰是帝國現在最為匱乏的礦產。所以帝國需要攻佔倭國,將豐富的銅礦產從野蠻的倭人手裡搶過來。
一聽這話,文武眼睛一亮。現在的他們已經不再是諸子百家獨尊儒術時期的道德模範了。在他們眼中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