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四分五裂。
因此,欒奕的字總給人一種殺氣騰騰的感覺,壓得人喘不上氣來。
想到這兒,蔡琰再次將目光移到眼前的卷稿上。一筆一劃收放自如,是那麼的自然,彷彿漲了眼睛一樣。就精神層面而言,作者的字比欒奕還漂亮。
看完字型,蔡琰才開始關注文章的內容。文章的題目叫做《以公振國》。
文如其題,在第一部分便開門見山,提出“只有維持國家穩定的基礎是建立公平的社會制度”。
隨後,他又對這一理念進行詳細闡述,表示所謂公正就是《聖母經》提到的,同為生母的子民,無論貧富富貴都應享有相同的權力。而實現這一前景的本源,便是真正實現人人遵守發令。
看到這兒,蔡琰挑了挑眉毛。這還是她迄今為止看到的第一篇帶有濃厚法家思想內涵的文字。
在接下來的第二部分中,答題者又說道,讓每個人都遵守發令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這需要整個大漢全體百姓,特別是國中手握大權的高層人士率先垂範。以他們為榜樣,引領社會鑄造出公平、公正的社會氛圍。反之,則會上樑不正下樑歪,將整個國家推向墮落的深淵。
當今大漢雖然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世道也呈現出一派公平。可事實是,仍有大量不公平事件存在,哪怕是英明神武的教主並非完全公平。就比如齊王的堂弟——欒遺,世人皆知其作惡多端。他所犯下的罪孽,斬首十次都難以償還,卻仍然逍遙法外。這便是教主斷世不公的最佳體現。
教主乃是天下表率,他若徇私枉法,世人必效仿之。時日一長,世風日下,國無法讀,家無安寧,混亂的時代即將來臨。
在文章第二部分結尾部分,作者還不忘提醒欒奕,必須懸崖勒馬,緝拿欒遺歸案,還那些欒遺禍害過的百姓一公道,率先垂範,引領大漢重回公平、公正的道路。
看到這兒,蔡琰終於知道剛才閱卷官為什麼那樣神情複雜了。在看到華美文字的那一刻,他先是欣喜。在看到文章的作者選用聖母教公平天下思想為主題的時候他又深深贊同。但是在發現作者竟然膽敢委婉指責教主處事不公的時候,這讓對教主無比崇拜的閱卷官萬分憤怒。
然而,在看到作者以欒遺為典型做出範例之時,他又沉默了,覺得作者說的也不無道理。面目表情霎時掛上一片茫然,“難道教主在這件事上真的做錯了?不可能,絕對不可能,教主英明神武。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對的!沒錯,都是對的!”
與那位閱卷官相對的,看到這份考卷,蔡琰沒有一絲茫然和糾結。因為她知道,這篇文章的作者——那名考生說的都是對的。長久以來,欒奕確實太過縱容欒遺了。
這種縱容表面看起來是在關懷,實際卻是害了欒遺。正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不懲。正是因為欒遺在犯下小奸小惡時得不到應有的懲罰,才會養成現在無法無天、作惡多端的德行。
在這方面,欒奕錯了,錯得離譜。雖然情有可原,但法不容情,本應以身作則的他,儼然成了負面典型。
通篇文章蔡琰讀了足足三遍,越看越有味道,她開始覺得,自己身為欒奕的妻子,齊王身邊最親近的人卻未能及時勸阻欒奕繼續縱容欒遺,害無數百姓因此受苦,害欒遺向罪惡沉淪。她罪莫大焉,在最後給文章評分的時候,她懷著濃濃的自責,毫不遲疑在試卷上寫了大大的優。寫完還不過癮,又在“優”的後面,再加一“優”。
閱卷官對此頗為不解,問蔡琰“主考官,此卷對教主多有詆譭之處,焉能得如此高分?”
蔡琰想了想道:“你難道忘了教主最近提出的‘自由’思想嗎?其中最核心的一點便是言論自由。而言論自由的根本就是對人評價自由。只要不是空穴來風,任何人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