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者。足跟骨也。膝 者。膝前下之腿骨。跗者。足面上之跗骨。即足陽明之動脈處。自膝前而下至於跗面。計長一尺六寸也。屬者。概足面而言也。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者。從足面而下至足底之骨也。骨圍大者。骨之粗大也。小者。骨之細小也。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腹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
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此側身之骨度。皆縱而數之也。耳上之旁為角。肩胛上之頸骨為柱骨。自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
肋下 內為腋。自柱骨至腋中計長四寸。脅骨之下為季脅。自腋以下至季脅。計長一尺二寸。捷骨之下為髀樞。一名髀厭。在臀之兩旁。即足少陽之環跳穴處。自季脅以下至髀樞。計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蓋骨內之中分。計長一尺九寸。即上之腿數也。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即下之腿數也。
京骨。足太陽膀胱經穴名。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外踝骨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此側身之骨度也。按、脅骨名扁骨。橫於脅下。有滲理而無髓空。此節不度脅骨之長短。而只以腋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者。蓋以形身之度數。概皮肉脈骨而量其長短。經脈循骨度而直行於上下也。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
此頭側之橫度也。耳後高骨為完骨。入髮際四分。廣者橫闊也。耳後當完骨者。從耳以至於腦後也。耳前當耳門者。從耳而至於鼻準也。此頭側之橫度也。兩顴之間。相去七寸者。此當面之橫度也。按、手足少陽陽明之脈。縱橫經絡於頭面左右。故復度頭面之廣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
此形身前面之橫度也。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
此形身背面之橫度也。
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此兩足之縱橫數也。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節其末長四寸半。
此兩臂兩手之骨度也。本節者。指掌交接之骨節。末者。指尖也。
頭髮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 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葉底)
此脊背之骨度也。項發以下至背骨者。自頂後之髮際。至背骨之大椎。計長二寸五分。膂骨。
脊骨也。自背骨之大椎。循膂骨以下至於尾 。計二十一節。共長三尺。上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厘。
其奇分之九厘。在下節計算。故膂骨以上。計有七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厘。則七得七寸。四七二寸八分。共九寸八分。又每節一厘。共計九寸八分七厘。故曰九寸八分分之七也。玉師問曰。
脊椎二十一節。只詳論上七節之度數何也。曰。七節之旁。乃膈俞也。臟腑之氣。皆從內膈而出。
如逆傷髒氣則死。刺傷腑氣。皆為傷中。故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而本經論五臟之背俞。亦兼論七節之膈俞。不可妄刺者也。
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脈之在於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此總結骨之度數。定經脈之長短也。經脈之浮而堅。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此篇論骨氣而結經脈之血氣者。血脈資始於腎。骨之精氣盛。則經脈之血氣亦盛矣。尚御公曰。腎藏精氣而主骨。血者。神氣也。此六篇論筋骨血脈。本於少陰之陰陽。張開之曰。腎藏之精液。奉心神化赤而為血。氣者。精氣也。故浮為陽而主血。沉為陰而主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