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詠霖提出的的行省改革計劃,是對漢魏“行臺”制度和金國“行尚書省”制度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漢魏時期,尚書檯成為中央實際決策機構,為了維護中央集權制度,彰顯中央的力量,有些地方不能解決的事情就會由中央派出專門工作組處理,稱之為行臺。
這一制度源遠流長,但是到隋唐時期逐漸廢止。
金國時因為頻繁的軍事行動,這一制度又被拿了出來,但是主要出現的原因多是因為軍事問題,為了給執行公務的尚書省高官以軍政實權,方便他行事,彰顯中央權威。
此時的行尚書省並非定製,也不是地方行政區劃,而是一種官署機構。
而蘇詠霖的改革方案則不然。
他準備在在地方上以【行尚書省】的名義取代唐宋以來的道、路級建制,使之成為實實在在的地方上的一級行政區劃,而不是道路等曾經的監察機構、後來的行政機構。
他打一開始就要把行尚書省變成確切的一級行政機構,行尚書省主要負責承接中央尚書省的政令,對地方行政進行管理。
看到這個地方,眾臣屬心中凜然。
蘇詠霖對此的解釋還是很有他個人的風範。
“國朝初立,往往是經過戰亂而結束亂世,此時往往人口銳減,天下人心思定,地方上除了恢復生產並沒有太多的閒雜事務,中央朝廷的壓力也不會太大。
這個時期,由朝廷直接管轄到州縣二級倒也不算難度太大,唐的道,宋的路,最開始都是監察官署,並非行政官署,但是到後來,慢慢的都有了行政職掌。
原因很簡單,天下承平日久,人口大增,人心思變,地方上小事大事全部增多,需要朝廷決定的事情越來越多,朝廷不堪重負,不得已賦予道路官署行政職掌。
最開始,這都是強幹弱枝的策略,受到前漢州牧和前唐節度使的影響而做出的決策,但是往後,又不得不走回老路,如此,之前的諸多謀劃、限制,都成了笑話。”
蘇詠霖據此認為與其到後面朝廷不堪重負了再走回老路,不如一開始就把路給拓寬,把執掌明確,積累一級行政區劃的行政經驗,為未來人口大增、日常事務增多而做出提前的應對。
對於蘇詠霖在這方面的做法,眾臣屬心中想法不一。
有人覺得這是提高效率的好事,有人覺得這會造成地方對抗中央的情況發生,不利於有宋以來強幹弱枝的傳統治國方略。
宋制固然繁瑣,但是宋制杜絕了制度層面的官僚、武將反叛中央的可能,至於其他造反的那些平頭老百姓……殺了不就行了?
但是這一回沒人反對了,倒是有人主動站出來支援。
民政司郎中耶律成輝公開站出來力挺蘇詠霖,認為蘇詠霖的這一做法是對的,他堅決支援。
耶律成輝帶頭,接下來耶律元宜也立刻站了起來,表示他也支援蘇詠霖的看法。
緊隨其後又有幾個人站了起來,彷彿忽然間才意識到這樣做是有意義的。
孔拯和霍建白不約而同的都看了耶律成輝一眼,彷彿對他的眼疾手快感到不滿。
那麼快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是想幹什麼?
蘇詠霖對此只是笑了笑,沒多說什麼。
接下來,蘇詠霖的改革計劃裡還決定廢除路、軍、監級行政規劃,只保留州、府兩種規劃,並且還要廢除當下的六等州制度。
這六等州制度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都督州、防禦州、團練州、節度州、觀察州和刺史州這六個等級的州也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唯一的區別就在差遣名目與級別,以及給武官、宗室提供一個什麼樣的官額。
當然主要是武官。
以宋朝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