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宋之科舉自王安石發生改變,安石以前,科舉重詩賦論策,安石以後,科舉重經義,然朕以為,經義一道,不足以治國。
朕以為,安石所為不利於國家長治久安,故當罷黜,大明國用,經義、策論、詩賦、算術缺一不可,故大明科舉當海納百川,廣納良才,豈可因區區經義而不納之?】
蘇詠霖的這道旨意在禮部掀起了一陣波瀾。
孔拯揉著太陽穴,一臉苦澀,頭大如鬥。
他早就料到蘇詠霖肯定要在科舉制度上面動手動腳,乃至於把科舉改的面目全非,但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為了北孔的利益,他選擇了預設這一結局。
他本以為蘇詠霖會稍微溫柔一點,不要一上來就讓他無法做人,可未曾想到蘇詠霖還是那麼直接,一上來就是王炸,把他炸的七葷八素。
看著蘇詠霖的意思,他要廢王安石以來科舉重經義輕詩賦策論的局面,廢掉這一改革措施,並且將之前的科舉模式再給拉回來。
他不僅要增加詩賦策論的比重,把科舉取士的規則帶回唐朝和宋初的模式,搞不好還要往科舉考試里加入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說老實話,每一次變革必然都有支持者和反對者,每一次變革不管是往好的方向還是壞的方向,都有人阻止。
當年王安石變革的時候阻力也非常大,但是科舉改革還是透過了。
當時沒人知道這到底是好還是壞,但是木已成舟,士子們只能強行配合,棄詩賦,改追求經義之道,開始搖頭晃腦死讀書,皓首窮經。
可以說元明清科舉制度的逐漸僵化少不了這位大神的這一舉措的重要功勞。
然而現在,這是大家都遵守的規矩,你一上來就要變更規矩,雖然說新朝新氣象吧,但是也不至於變得那麼大,讓大家毫無準備吧?
於是孔拯代表禮部上表,請求蘇詠霖將這一規則延後執行。
因為他知道他阻止不了蘇詠霖,所以他試圖打感情牌,講述科舉士子為了科舉考試皓首窮經,就是為了透過科舉為國效力,寒窗苦讀十餘載,結果朝廷忽然變了考試科目。
士子們會接受不了的,會瘋掉的。
所以他請求蘇詠霖能否延緩執行這一策略,緩行三年,這一次科舉考試就按照原來的規矩取士,下一次科舉再按照新的規矩取士,這樣一來,大家都能接受。
蘇詠霖看了孔拯的奏表,還是挺讚許他的,因為這一策略以退為進,不僅顧慮到了蘇詠霖的想法,也照顧到了他自己人的利益。
可謂是雙贏。
然而蘇某人不答應。
雙贏,不是他和孔拯一起贏,而是他要贏兩次。
科舉事關重大,他的改革計劃不能有任何波折。
而且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新皇帝登基怎麼著也要燒個三十把火,怎麼能第一把火就被孔拯一泡尿給澆滅了呢?
這不符合他的強權人設。
於是蘇詠霖駁回了孔拯的建議——
新朝新政,不能拖延,如果士子不願參加,可暫緩三年準備妥當再來考試,大明絕不會關停科舉。
好傢伙,用魔法打敗魔法了屬於是。
孔拯頭暈目眩,無計可施,只好召集部下們商討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