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的解決措施,更別提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當時的人雖然有生態概念,但是非常樸素,很是籠統,沒有系統的整理並且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整合起來,人們也就很難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雖然說從秦朝開始先民就有意識地提出了一些環保概念甚至予以立法,比如某某時間段不能捕鳥,某某時間段不能伐木之類的,但是多屬於政令與法令,沒有告訴人們這是為何。
所以一旦推行這些政令和法令的政治主體消失了,環保政策也就隨之崩毀,再也起不到什麼作用,生態環境也會因為粗放的農業生產而遭到極大地破壞。
黃河就是一現象的直接產物。
但是這一次,蘇詠霖居然提出了新的意見——黃河為什麼會變黃?
水利專家們還真是專業不對口了。
他們知道怎麼修建堤壩,怎麼封堵河水,甚至危險的改道工程他們也敢接下,向大自然發起挑戰,但是問他們黃河水為什麼變黃,他們還真沒有系統的考慮過。
蘇詠霖看他們都不說話,就拿出了厚厚一疊紙張,放在了桌子上。
“這,是我叫齊魯兵團司令官蘇海生前往黃河上游地區深入考察之後得到的具體報告,你們都看看吧。”
蘇詠霖讓人把蘇海生的調查報告分發下去,於是與會官員人手五張,開始看了起來。
具體點說,蘇詠霖在齊魯兵團攻克關中之後就立刻傳令蘇海生實地調查關中黃河流域兩岸的情況,著重觀察土壤、植被和周邊地區生產生活情況。
蘇海生花了一個月的功夫帶著軍隊在黃河沿岸艱苦的調查,將蘇詠霖想要知道的事情都給查了出來,寫成了五張紙的調查報告,派人快馬送回了中都交給了蘇詠霖。
正好趕上蘇詠霖召開解決黃河問題的會議。
“說白了,黃河水之所以會變渾濁,會攜帶大量泥沙沉積在下游,主要原因,是因為之前歷朝歷代對關中之地過度的開發,他們砍伐樹木,摧毀樹林,把黃河兩岸的植被破壞殆盡。
黃河兩岸的黃土土質較為疏鬆,不似江南江北土壤,若無樹木覆蓋,沒有樹木保護這些黃土,這些黃土將非常容易被河水沖刷、帶走,一路奔騰到中下游,因為河道拓寬,地勢平坦,水流放緩,黃土就那麼沉積了。
關中地區黃河水流速度較快,沖刷力度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把大量泥沙送到中下游地段沉積,則河床越來越高,就是我們如今看到的地上河,這二者之間,可不是年的關係。”
蘇詠霖看著眾人差不多把蘇海生的調查報告看的差不多了,就做了總結髮言。
“所以,前朝治理黃河,治標不治本,縱使一時成功,總有水患復發之時,而我朝治理黃河,需要對根本動手,不僅要讓黃河改回故道,更要在關中之地和沉積泥沙打一場決戰。”
趙作良翻看完了這份報告,深感震撼,又聽聞蘇詠霖的決戰之說,忙問道:“敢問陛下,決戰是何意?”
“四個字,退耕還林。”
蘇詠霖敲擊著桌面,把這四個字一個字一個字的說了出來。
群臣對此感到十分驚訝。
退耕還林四個字很好解釋,意思就是把耕地退了,變成樹林,還給大自然,這很好理解。
但是這四個字在講究農業生產和吃飽飯的當下,可謂是相當的政治不正確,而提出者偏偏是代表著政治正確的大明皇帝。
民政部左侍郎陳吉昌忍不住了,站起來主動進言。
“陛下,退耕還林……此策或許太過震撼人心,若是公然宣佈,恐引起軒然大波,於國不利,臣請陛下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