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戰爭,主要出動“大軍”展開進攻的是財政部麾下的“精兵猛將”們。
他們磨刀霍霍,早就對江南國的優質資產垂涎三尺了。
明國財政部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的確可以說是朝廷各大部門裡面排行前幾的巨無霸部門,官員吏員數量很多,管控範圍很大,權力和影響也非常大,於是財政部掌門人林景春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
公有制經濟佔據國家經濟主要地位這一點是明國的立身之本,打從中都總務局時期開始,就是這樣規定的。
所以這些年隨著明國國力的增長,財政部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控制的國營產業也越來越多。
財政部下轄的國營商業機構都是司局級的部門編制,每一個編制部門都有自己對應的工作門類,專業化程度很高。
比如負責全國所有礦藏資源保管和負責勘探的礦產總局。
比如主管全國所有河流、山川及其木料、石料等等珍貴資源管理的山海池澤總局。
比如主要負責鋼鐵與其他合金冶煉生產、主管全大明所有地方設立的鋼鐵冶煉工場的鋼鐵總局。
還有主要負責農具方面的,負責全大明所有的農具製造工場以及發售店鋪的農具司。
有主要負責全國鹽場管理和食鹽發售店鋪管理,還有對南宋私鹽販售進行管理的鹽司。
有主要負責糧食收集、儲存和發售的米糧總局。
有主要負責農業用牲畜的飼養、培育和發售的牲畜司。
有負責對冰塊、食糖相關工場進行管理,還有對相關產品負責製作和發售的水冰司。
有對全國所有的肥料工場進行生產管理,並且負責發售的肥料司。
也有對全國所有絲綢、絹布、棉布等等相關產品從原料到發售等一系列過程全盤把控的織造總局。
等等等等。
主要突出一個從原材料到最終成品發售向市場的一條龍。
他們與工部、農部等主抓生產的部門密切合作,數年時間內打造出了一個相當嚴密且運轉嚴謹的明國國營經濟體系,將明國的經濟命脈牢牢抓在了手裡。
而且還有進一步深化對國民經濟進行全面把控的趨勢。
這一點幾乎成為了財政部預設的慣例。
不過公有制經濟倒也不是非得全部抓在手裡才好。
洪武四年、五年間,針對財政部控制的國營產業規模越發龐大的情況下,蘇詠霖對財政部提出過一些意見。
他的想法就是和現在主要放給民營的餐飲行業一樣,一些不那麼重要的行業並不需要國家親自出手經營,國家只要設定一個標準管起來就好了,沒必要做的那麼到位。
而且就算想做到位,真的就能做到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