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語)。這是因為他用“外連衡而鬥諸侯”(賈誼《過秦論》)的策略,配合了當時秦國耕戰政策的推行。所謂合縱連橫,從地域上看,當時那些弱國是以三晉為主,北連燕,南連楚為縱;東連齊或西連秦為橫。合縱可以對秦,也可以對齊。從策略上說,是“合眾弱以攻一強”,是阻止強國兼併的策略。連橫是“事(從屬)一強以攻眾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併的策略。隨著兼併戰爭形勢的變化,合縱連橫的具體內容也跟著有了一些變化和發展。到長平之戰後,變成了合縱是六國併力抵抗強秦,連橫是六國分別投降秦國的意思。
當張儀入秦推行連橫策略不久,公孫衍(犀首)就離開秦國而入魏為將,因為魏的國力衰退,公孫衍就圖謀拉攏別國,聯合出擊取勝。就在公元前325年,“犀首、田朌欲得齊、魏之兵以伐趙”,就是公孫衍拉攏齊國名將田朌一起伐趙。公孫衍說:“請國出五萬人,不過五月而趙破。”田朌認為公孫衍說得太容易,“恐有後咎”,公孫衍認為說得難了,二國之君就不願出兵,待出兵之後二國之君見有危險,必然增兵。後來果然如此,因而大敗趙兵(《魏策二》)。田朌俘虜了趙將韓舉,取得了平邑(今河北南樂西北)和新城(《水經。河水注》引《紀年》),公孫衍也打敗了趙將趙護,《六國年表》載“趙武靈王元年魏敗我趙護”。這是公孫衍當魏將初次得勝。(未完待續)
463 蘇秦和張儀 2
當時秦惠文王採用傳統的逾年改元的禮制,在公元前324年改元,稱為更元元年。這年張儀又親自率兵出函谷關,再度攻取魏的陝,“出其人與魏”(《秦本紀》),作為進攻中原的基地,同時築上郡塞(《張儀列傳》),鞏固上郡的防守。次年張儀又和齊、楚大臣在齧桑(今江蘇沛縣西南)相會,目的在於拉攏齊、楚,防止公孫衍和齊楚合縱。當時魏相惠施主張“以魏合齊楚以按兵”,在引導魏君多次朝見齊君並推尊齊君為王以後,又曾使魏太子嗣入質於齊(《魏策二》,“太子嗣”誤作“太子鳴”),使魏公子高入質於楚。公孫衍為魏將之後又和齊將田朌聯合戰勝了趙。因此秦相張儀要拉攏齊、楚,破壞公孫衍的合縱策略。
在這樣的形勢下,公孫衍為了合縱,於公元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戰國策。中山策》)。參加“五國相王”的是魏、韓、趙、燕、中山,從這年起,趙、燕、中山三國也開始稱王了。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是想用這來和秦國對抗的1,但結果沒有什麼成就。齊國藉口中山國小,不承認它有稱王資格,想聯合魏趙燕三國迫使中山廢除王號,也沒有成功。就在這年,楚國為了迫使魏國投入楚的懷抱,要廢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為太子(《戰國策。韓策二》),派柱國昭陽打敗魏軍於襄陵,取得了八個邑(《史記。楚世家》)。
魏惠王因為受齊、楚的打擊,只好採用秦相張儀提出的魏與秦、韓聯合攻齊的策略。公元前322年,用張儀為魏相,張儀推行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的連橫策略。魏惠王不肯聽,秦出兵攻佔魏的曲沃(山西聞喜東)、平周(山西介休縣西),對各國威脅很大。因此。關東五國支援公孫衍的合縱策略,公元前319年。魏改用公孫衍為相,把張儀逐回秦國。自從公孫衍得到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