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青草中或樹上居住,又叫竹葉青)、吹風蛇(毒蛇之一種,身有黑斑,頭呈三角形,又稱眼鏡蛇)、金環蛇(俗稱金包鐵,身上有黃黑兩色環斑相間)等許多有毒動物(而明張介賓的《景嶽全書》則說,僅取3種毒物便足夠:“世傳廣粵深山之人於端午日以毒蛇、蜈蚣、蛤蟆三物同器盛之,任其互相吞食,俟一物獨存者則以為蠱,又謂之挑生蠱。”),均放在一個陶罐內,讓它們互相咬打,吞食,直到剩下最後一個活的為止,
把最後剩下的這個活動物悶死,曬乾,外加毒菌、曼陀羅花等植物及自己的頭髮,研成粉末,製成蠱藥。如果最後剩下來的活動物是蛇,就叫蛇蠱,以此類推,有蝴蝶蠱、鼠蠱、蜂蠱、蠍子蠱、蜈蚣蠱、蜥蜴蠱等。把這些蠱藥粉貯存在一個大碗裡,平時放置在飼養者的床頭底下,飼養者也須於農歷每個月的初九晚上夜深人靜後,在床頭點一支香插在大碗裡(或用一個盛米的竹筒插香在裡面),然後面對蠱碗叩頭作拜,且微閉雙目,口唸咒語:告訴你聽呀阿公,雙膝下跪向你拜,恭敬之心時時有。他日有難請相助。如是,反覆念三次。月月如此,不得有誤。以示誠心。蠱成之日,取之以害人。十分可怕(根據筆者在廣西武鳴縣、馬山縣一帶所作的田野調查筆記,時間為1989~1992年)
雲南金沙江畔制蠱的個案摺疊
雲南金沙江畔制蠱的方法::他們對於養蠱的心情是十分的虔誠,據說,在養蠱之前,要把正廳打掃得乾乾淨淨,所有家人,都要淨身吃素,跪在祖宗神位前向鬼神禱告之後在正廳中央。挖一個大坑,再放口小腹大的大甕缸下去。等到農曆五月初五那天,就到野外裡任意捉12種爬蟲回來,一般是毒蛇、鱔魚、蜈蚣、青蛙、蜥蜴、蚯蚓、大綠毛蟲、螳螂……但要注意會飛的動物不能要,四腳會跑的動物也不要,只要一些有毒的爬蟲,而且一定要在端午節的那天捉回來,否則養不成蠱。把這12種爬蟲放入甕內以後,主人家所有大小,要早晚各一次向鬼神禱告。而且在禱告時,絕不可讓外人知道。要是讓外人知道了,自己養的蠱。就會被巫師用妖法收去,為巫師使用,養蠱的人家就會全家死盡,即使不被巫師收去,成蠱以後,就立即加害主人。一年之中,那許多毒蟲在甕缸之中互相吞噬,毒多的吃毒少的,強大的吃弱小的。最後只剩下一隻,這隻毒蟲在吞了其他毒蟲之後。自己也就改變了形態和顏色。傳說這裡養的蠱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龍蠱。形態與龍相似,大約是毒蛇、蜈蚣等長爬蟲所變成的;一種是麒麟蠱,形態與麒麟相似,大約是青蛙、蜥蜴等短體爬蟲所變成(惠西城:《中國民俗大觀》,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89年)
四川彝族制蠱的個案摺疊
四川彝族蠱毒的製作方法:四川彝族傳說中蛇蠱的製法,是把烏梢蛇倒吊在樹上,用細棍撣,任其擺動,下面用9個土碗重疊接起,蛇口裡流出弦涎、泡沫和血水入碗中,取滲透到第9個碗的毒液晾乾為末備用。放在冷飯、冷水、冷煙桿或酒裡給別人吃。一旦吃入蛇蠱後,兩天即感腹脹,繼而腹隱痛(此時表明小蛇已初步形成),兩月後腹痛劇(表明許多小蛇已長大,咬人吸血為生,半年後可長到筷子粗、五六寸長,可把人的肝吃完),吃了雞蛋後痛減(表明小蛇不再咬人的腸子,而是在吃蛋,故痛減)。病人特別想吃青菜,吃不得飯,劇烈嘔吐,吃了酸、冷、豆告水、炒麵、雞肉、母豬肉、綿羊肉後,腹痛、腹脹、嘔吐更劇,人體消瘦,臉色變黃,神差、脈慢、體溫低,大便時干時瀉,血水不治者,半年內可死亡,也有拖至一年多才死的。
螞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