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膝曲折的樣子,秋冬易患病。
五、少陽型人。心理特徵是自尊心強,愛虛榮,善交際,不願默默無聞,自我炫耀。這種人經脈小而絡脈大,氣外洩,立時愛仰頭,走路時搖晃,喜歡兩臂肘反挽在背後,秋冬易患病。(未完待續)
364 五行絕倫 1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人民獨創的,它光輝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有極重大的促進作用。五行學說的實質,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最基本物特性條件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條件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我國古代人民,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根據太陽、月球對地球來回寒熱一年十二月週期運動變化的互動作用,總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干支紀年紀月曆法,並發展成為融入五行生剋學在內,影響至今的“干支紀年月五行生剋曆法”。
木,具有生髮,條達的特性,屬東方。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屬南方。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屬中央。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屬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屬北方。
五行學說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將世上萬事萬物樸素地分為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運用生剋制化的關係,來說明和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和變化。像陰陽一樣,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規律。相生相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相生,就沒有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沒有相剋,就沒有事物發生發展中的協調和平衡。相生保證了事物發展的原動力和可能性,相剋保證了事物發展的控制力和協調性。事物之間這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輔相成,互相為用的關係,推動和維持事物的不斷生長、變化和發展。《類經圖翼》曰:“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生克迴圈。執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無窮已。”
運用五行的各種特性,以金木水火土為中心,凡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特徵、形態、功能、表現等諸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類似,就把它歸納於哪一行中,分成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分門別類作系統歸納,將各種紛繁複雜的現象理出五行規律,從而可以說明各類之間的聯絡及變化關係。'1'?
歷史淵源
五行是五種動態平衡的運動方式。而非實在的某種特定的元素,這個概念錯了後面就全是錯誤中的錯誤。
蔡墨早在春秋時期便提出了屬性論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以木、火、金、水為序,是迴圈數了'2'?,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矛盾、統一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以及整體把握的思想。因為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帝》篇中記載:“……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五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範》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範》中則指出“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它提出了為人們所用的以水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和作用,但是它沒有觸及“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絡。
五行學說的形成可能有多條思路背景,其一,五帝堯舜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