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職能。
至於幕府,劉衍決議取消幕府政務部,部長王文鎮改任吏部尚書,原吏部尚書改任工部尚書。
幕府政務部署理司司丞尚文苑任刑部尚書。
至此,朝廷各部的改革暫時告一段落,禮部、御史臺、鴻臚寺等衙門的人事和職能暫時不變。
但是在許銘宣讀完方略之後,劉衍卻看了看依然陷入震驚中無法自拔的百官,冷聲說道:“太祖定下御史言官風聞言事的祖制,本意是好的,就是要讓文武百官能夠被時刻監視,讓百官不能
貪贓枉法,讓奸臣不能禍國殃民。”
“只是時至今日,朝中的御史言官均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為己任,根本不管事情的真偽,也不管國事如何,只顧著沽名釣譽,只為自己搏名、只為打擊政敵,如此便是亂政!”
“所以本公定下規矩:從今以後,御史臺十三衙門彈劾朝中大臣、地方文武百官,必須要能夠拿出切實的證據,不可風聞言事、不可打擊異己、不可擾亂國事,否則必將重處!”
此話一出,朝野震動。
那些御史言官們看向劉衍神色複雜,這些言官原本就沒有什麼切實的權柄,能夠在朝中佔有一席之地,靠的就是彈劾之權,可是如今這個權力卻被劉衍加以限制了,今後朝中大事還有言官的一席之地嗎?
此時劉衍看著滿朝文武,有人失落,有人激動,有人錯愕,有人若有所思,百官百樣,大殿之中陷入了不同尋常的沉寂。
“此外,本公還有一道命令:現在朝中除了都察院、五寺之外,共有禮部、吏部、刑部、工部、民政部、財政部、國防部、裝備部、參謀部、農事部、衛生部、軍情部、商務部,十三部,這十三尚書全部入閣,為內閣大臣,今後大明的軍國大事,均由內閣發出,交陛下批紅,然後轉各部執行。”
也是從這一天開始,大明十三尚書的稱呼便流傳開來,雖然日後劉衍又對各部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部的數
量也或增或減,但是十三尚書作為一個稱呼,也被民間百姓習慣使用,專門作為內閣大臣的代名詞。此為後話。
此時大殿上,陳新甲和蔣德璟神色複雜的看著劉衍,二人的結果還算是非常好的,至少在改革後的朝廷中,還佔據著一席要地。
可是其餘眾臣就不一樣了,隨著六部擴充為十三部,各部的侍郎、員外郎都要大換血,劉衍麾下幕府的大批官吏要進入朝廷為官,原本六部的許多官吏將會被裁撤掉,勢必會有很多人對劉衍懷恨在心。
可是劉衍對此也並不在意,古今中外,凡是改革就一定要流血,關鍵是流誰的血!
劉衍已經做好準備大開殺戒了,只要能夠讓華夏衝出困境,殺人也是必要的一個過程。
“朝廷的改革就是這樣,各部的整頓要在兩個月內完成,期間北京城要實行軍管,任何人都要以軍令為先。”
“兩個月後,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府、州、縣都要逐級進行改革,原本的六曹也要改革為十三曹,地方的具體整頓方略,本公會在一個月內下發到各府執行!”
眾人再次被劉衍的舉措震驚了,蔣德璟忍不住站出來說道:“閣老,茲事體大,是不是現在北直隸、山東兩地執行,看成果如何,然後再推廣到全國?”
劉衍斬釘截鐵的說道:“就是因為茲事體大,本公才要直接全國推行。本公也不怕諸位知道,這套新政要抑制
土地兼併、追回被侵佔的軍屯耕地、要限制豪強劣紳、要禁止官員經商買地、要重視工商發展、要裁撤軍官家丁、要整頓天下衛所兵馬、要限制將領擁兵自重等等,每一項都會引發動盪,每一項都會引來屍山血海!”
“所以新政必須全國同時推廣,不能緩慢推行,否則那些阻擋新政之人,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