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動,自己的權力依然搖搖欲墜,如履薄冰。
不久後,朱元璋將所有涉案鄉紳及李景隆一併拿下,搜刮其財富,貶斥入獄。而此舉也廣泛傳遍了朝堂,迅速傳導至全國,引發了一陣對新政權的動盪人心。倘若不徹底清除抑制,必定在以後的統治之路上留有隱患。
癥結顯露,朱元璋不顧其他紛擾,決定趁熱打鐵,利用這次機會洗滌朝堂,將一切不安定因素扼殺於萌芽之中。朱元璋緊握龍筆,開始制定新政,佈置重新整頓朝綱的方針,並向全國發布檄文:“如有人敢於再擾民間,擾朝堂,皇權必將碰撞無數血肉之身,盪滌清淨!”
話音未落,朱元璋心中也隱約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壓力。自古以來,權力的更迭從來沒有順遂過。他深知,各種意圖翻盤的勢力仍在暗處潛藏,若不加強力量,與其對抗,可能會被隨時投下致命一擊。
時間如白駒過隙,幾日後,朝堂之上召開了平反冤屈的會議。眾臣聚朝殿,氣氛略顯緊張。朱元璋一言不發,目光如墨般掃描眾人,心中暗想,他們是否會站在他一邊,或是在暗中對他心存鬼胎。
“眾愛卿,今天召開此會,正是懷念當年我們共謀江山的情誼,推舉共正之事。”朱元璋聲色堅定,聲音如洪鐘大呂。
眾臣面面相覷,內心紛紛掀起波瀾。最終,作為一名忠誠度極高的老臣,李景仁站了出來,他沉聲道:“陛下,區區小人,怎敢妄言。我輩願隨陛下之策,豈敢存異議!”
眨眼間,其他大臣們紛紛表態,各持己見,卻沒有一個人真正質疑朱元璋的行為。正當朱元璋暗自慶幸時,心頭卻湧起了不安的情緒:這些臣子是否真的對他忠誠?他們的支援是出於對他的信任,還是因對李景隆事件的恐懼?
正當這份疑慮在朱元璋心間遊蕩之時,內務府又傳來新訊息:一位名叫陳伯生的鄉紳,因對李景隆有所不滿,已開始在民間抹黑朝廷,欲圖謀反。朱元璋聞言,怒火中燒,緊握龍筆,果斷髮令:“立刻查拿,嚴懲不貸!”
經過多方調查,最終找到了陳伯生。經過審問,朱元璋得知陳伯生與外賊暗中勾結,意圖推翻明朝的統治。雖然對方的身世並不顯赫,但他的陰謀已經讓朱元璋感受到強烈的威脅。
面對這駁雜的局面,朱元璋開始意識到單憑自己一人之力難以穩固朝政。他的眼神變得堅毅,雙手握緊,決心在今後的治理中要更加謹慎。面對潛在的威脅,他決意展開更深入的調查,剷除一切潛在敵人。
隨著一個又一個的敵手被揭發並徹底剷除,朱元璋在精神上幾近崩潰。然而,他卻不敢有絲毫鬆懈,心中始終警惕。在與內務府傳達頻繁訊息的過程中,他逐漸發現一個日益明顯的事實:在對手中潛藏的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黑暗勢力。
在這紛亂的時局下,朱元璋的神經始終繃緊。他無時無刻不再思考,在這場權力鬥爭的較量中,背後究竟是誰在最大限度地試圖把自己拉下馬?是朝堂上那些權臣,還是門外那些在暗處運籌帷幄的敵人?
時間如白水般消逝,日復一日,朱元璋逐步整合權力,試圖在風暴中維繫自己的威信。在每一次肅清與反撲之後,他總是會藏匿於厚重的宮牆之內,暗自思忖頻頻,心中百般糾結。這些敵人背後的推手究竟是誰,真正對他圖謀不軌的敵人何在?
數月過去,陸續傳來關於朝中諸位權臣齊心舉志的傳話。或許經過李景隆事件的震盪,眾臣已然意識到朱元璋之手的能力,紛紛對他表示擁戴。
正當朱元璋以為一切已在掌握之中時,新的變故卻又席捲而來。一篇揭露的一封密信落入了他的手中,信中明言一場關於反叛的叛亂即將發生,並指出該叛亂背後的黑手正是朝堂上的高官。這一封信如同晴天霹靂,讓朱元璋的內心瞬間陷入到恐慌與焦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