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艦載機,這也不過是五十億美元。相比於美國的經濟實力。這其實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不說美國。即便是我們,也出的起這筆錢。
所以說,海戰中錢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是關鍵,關鍵的是如何把這些錢在最短的時間內變成航空母艦,沒有航空母艦,戰鬥力是上不去的。比如,美國海軍有兩百億美元軍費,但美國船塢和造船工人每年只能花掉五十億美元,而我們舉全國之力只能籌集六十億美元,可我們的造船廠能在一年之內把這些錢全變成戰艦,那麼結果便是我們的海軍佔有數量優勢而不是美國海軍戰友數量優勢。
我知道,雖然開挖一個大型船塢要兩三年,培養一個合格的鉚工也要兩三年,如果給美國幾年時間,他的造船廠將不再是每年消化五十億美元,而是每年消化一百億美元甚至更多。但在這幾年中,只要我們能讓美國人流足夠的血,只要我們能讓美國國內厭戰情緒越來越劇烈,那戰爭就會結束,而那時,西太平洋、南太平洋才是我們的,亞洲也才是我們的。”
“閣下,為何米國造船廠做不到的事情……,我們就能做到?”裕仁被楊銳描繪的前景誘惑的怦然心動,他當即問出大家都不解的問題——為何船塢更少的我們能做到米國人做不到事情。
“陛下,這就是第三種‘武器’——新式造船法。”楊銳道。“眾所周知的是:要造一艘兩萬噸以上的航空母艦,佔用的船塢時間通常是兩年,但運用由焊接技術支撐的分段建造模式,先行舾裝、預先塗裝,所需的船塢時間最少能節省一半;
同樣眾所周知的是:一艘航母需要八萬個零件、三萬多根大小各異的管子,但運用由成組技術支撐的分道建造模式,最佳化零件、區域舾裝、區域塗裝,所需的船塢時間還能節省一半;
再同樣眾所周知的是:造船是整體性工程,每個造船廠都有設計、放樣,包括各配件生產商在內,各方面生產的進度必須協調一致,但運用由製造資源系統所支撐的整合建造模式,建造、舾裝、塗裝一體化,所需的船塢之間還能節省一半。
如此,我們能用美國五分之一的船塢和五分之一的造船工人,在戰時建造超過美國所有造船廠所建造的航母,戰爭勝利並不是遙不可及。”
焊接大家都懂,但成組技術和製造資源系統日本人就不懂了,即便楊銳身後的貝壽同,也僅僅明白成組技術,而不知道製造資源系統為何物。
並不太明白的伏見卻對去年的第四艦隊事件記憶猶新,他道:“閣下,以日本海軍經驗表明,焊接技術還不成熟。”
“呵呵,殿下,是焊接技術不成熟,還是鋼材質量不合格?”楊銳笑問。去年的第四艦隊事件他也知道,海軍辦公室事後還神經兮兮的參與調查,結果發現根本不是焊接問題,省錢的日本海軍用的本國鋼材質量不合格,硫磷含量超標,自然會如此。“另外我可以告訴殿下,我國宋國級驅逐艦,最後三批全是焊接的,還有宏遠級巡洋艦,最後兩艘也是焊接的。”
楊銳的回答讓伏見語塞,這時裕仁又問,“閣下,成組技術為何物?”
“成組技術……”楊銳思索之後道:“成組技術就是數學上的合併同類項。把相近的零件歸為一個零件族,這樣便於生產和管理,戰艦需要的三萬根管子,現在我國造船廠已經合併成為四個族,三十多條工藝路線,這使得生產極為便利,成本也大為降低。”
“那資源系統……製造資源系統呢?”裕仁聽的糊里糊塗,還是通事幫他補充的。
“這是將所有和造船有關的工廠、車間都用有線網路,也就是通訊網和傳真網聯接起來。每一個工廠、每一個車間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小時的進度都將反饋到控制中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