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白了還坐在一群童生中鶴立雞群。
“張公子,您的書屋在另一邊”,這小廝恭敬的說道。
此時這小廝已經得知張成年僅十三就已身懷秀才功名,心裡不由地掀起滔天大浪。
以他在府學工作這麼多年的經驗,單單論眼前這位張公子的年齡與天賦,也是絕無僅有的,將來中舉毋庸置疑,考上進士也是板上釘釘,甚至於考上庶吉士,十年下來將來在朝就是一部大員,外放就是封疆大吏,甚至於入閣為相也不為過呀。
想到這裡這小廝都不再想下去了,想到剛剛在門口那般奚落,於是腰彎的更低,更加恭敬的領著張成去他所在的書屋。
走著便到了另一間房,同樣的佈局,同樣的書桌,但是人卻大不一樣。
此時先生還未到,屋裡大約坐了十來餘人均在自習背書,同樣年齡大小各不相同,但都比張成要大的多,最小的也比張成大上近4歲。
只見有的揹著《春秋》,有的背的《論語》,有的揹著《大學》,有的揹著《孟子》,雖然是各種不一樣的聲音,但聽起來卻一點都不亂,只讓人覺得書聲琅琅還十分的悅耳。
那小廝趕緊諂媚的幫張成取下肩上的書架,幫張成擦好桌子,不一會就麻利的幫張成把桌上擺好整整齊齊一套四書五經以及筆墨紙硯。
還繼續問道:“張公子還有什麼需要隨時叫小人”。那小廝彎腰諂媚的說道。
張成淡淡的點了點頭後襬了擺手,示意這小廝可以退下了。
張成不得不承認,幸虧著便宜老爹給他忙活半夜收拾出來的這一整套四書五經還是有先見之明啊。
張成還原以為跟前世學校一樣還發課本呢,昨晚看到老爹在四處找書時還在內心默默吐槽著。
不然今天來了只能兩眼望青天,搞不好還得挨先生一頓訓斥。
看著這幾本薄薄的書,心裡想著搞不好自己在這大明朝的前程就全壓在這幾本薄薄的書冊上了。
邊想著,就隨手從書堆中抽出一本論語開啟看著,邊看著就邊應了景隨著旁邊的讀書聲慢慢抑揚頓挫的念著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