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終於正式登基。為了節約物力財力,顧曉曉下令登基大典不可鋪張,同時以身作則,吃穿用度份額減半,更拒絕了大臣有關選秀的提議。
朝堂恢復了表面上的平靜,但不乏有人替陽瓊華和陽瓊玉求情,認為兩位皇女受奸佞小人蠱惑,新帝登基應該寬宏大量,手足相殘會讓清和帝寒心。
顧曉曉對此嗤之以鼻,清和帝在昏迷前,留下的遺詔說明了一切。倘若她還活著,對陽瓊華和陽瓊玉想必是寒透了心。
最讓人唏噓的該是皇夫,在得知清和帝之死,陽瓊華的確罪責難逃之後,他穿上皇夫禮服,在梳妝打扮之後選擇了吞金追隨清和帝,未留隻言片語。
這一舉動讓顧曉曉大為惱火,皇夫走的輕鬆,她剛登基嫡父就吞金自殺,若非她在民間威望高,又及時對外宣稱先皇夫是因為女兒謀逆,無言見先帝這才吞金自裁,恐怕民間已經流言蜚語飛起了。
饒是如此顧曉曉還是費了一番周折,陽瓊華得知生父離世羞愧難當,認為是陽瓊晚逼她走上了絕路,對她充滿恨意。
此一時彼一時,顧曉曉已經不將陽瓊華放在眼中,陽瓊玉在囚禁她時,給她下了慢性毒藥。
陽瓊華身子骨不如陽瓊晚強健,如今身子貧弱多病,恐怕用不了多久就要去見陽家列祖列宗了。
自從陽瓊華被圈禁之後,她那些藍顏知己也沒討到好。母族得力的,此時求著顧曉曉開恩,希望帶回兒子。
有人願和陽瓊華同生共死。也有人如蒙大赦,把握住機會離她而去,一時間好不蕭條。
顧曉曉對陽瓊玉和陽瓊晚後院之人區別對待,兩人後院與前朝息息相關,對不同的人當有不同的處置方式。
以德服人同時不失強硬,顧曉曉非天生上位者,但在經過了這麼多工訓練之後。她豐富的人生閱歷支援著她進行更高一層的挑戰。
從將軍謀反按罪當誅九族,顧曉曉開恩只將她嫡系收押等待秋後問斬。從榕在皇陵等著陽瓊華如約來接他,最後等到的卻是抄家滅族之禍。被人押往京城。
顧曉曉對賤民的承諾在登基之後,終於能夠落實了。為了不引起民間百姓抗議,顧曉曉將邊境中蠻荒之地圈出,以開荒換地契和戶籍文書。
這個安排讓賤民感激涕零。顧曉曉特地在戶部加設邊境農牧司。因地制宜按照四邊特地,改進農具和推廣新的種植方法。
對百姓來說,賤民不過是換了個地方,邊境清苦多是犯人流放之地,那邊的戶籍與罪人無區別,故而沒有引起多大反對浪潮。
朝中有官員提出異議,不過在顧曉曉的擱置下,最後也識相的沒有糾纏下去。
賤民乃歷史遺留問題。非一日可扭轉百姓印象,只有其自立自強。倉廩足教化知,方能真正融入到青蘿中。
未登基前,靜王殿下在眾人的印象中擅長兵法謀略,文書讀的少不似二皇女才名遠揚,待她登基之後,文武百官才知何謂文武全才。
新帝從不寫詩詞歌賦,但是她的策論字字珠璣,增一字太多減一字太少,絕非不通詩書之輩。
一國之主,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從國計民生到子嗣傳承,稍有差池就是雪花般的奏摺。
顧曉曉登基一年之後,才將亂局整理清楚,還沒喘口氣兒,旱災水災接踵而至。她恨不得南水北調,同時解決兩邊難題,可惜這項工程太過浩大,以目前人工難以完成。
好在顧曉曉一直髮展農商業,在災難發生之後,及時調運物資和糧食到受災地,同時嚴打大發國難財的商人,建立健全監管機制避免貪汙從中**。
除了青蘿開國帝君外,從未有一任帝王將兵權徹底抓在手中,也不曾有一位帝王曾就藩,且率軍親征,靠一己之力打造出一支鐵血雄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