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沒有芳華會哄老人開心。要不,怎麼他**說他是悶葫蘆呢。
芳華幫著嘉輝狡辯:“媽,嘉輝那是不想當電燈泡,免得打擾您和爸過二人世界啊”
其實姚阿姨並沒有生嘉輝的氣,早就知道他的脾氣了嘛。她也很看得開,退休後正是夕陽紅的時候,她還忙著和老張享受人生呢,哪有功夫和媳婦爭風吃醋。
而且,她一直很喜歡芳華的率真,覺得她的生氣配嘉輝的沉靜是正正好,所以只要兩個孩子過的好,她就很高興了。
就連張叔叔都很喜歡和關心芳華,他也搶過電話囑咐著:“芳華啊,你那身體也不太好,要小心照顧自己,不要得病啊不然,一個人在異國他鄉,生了病都沒人照顧”
這張叔叔剛見到芳華的時候,正值她受傷後的休養期,還送過她補品,所以這一直以來潛意識裡就留下了芳華體弱的印象,每次見到她都會提醒她注意保重身體,比芳華的親媽還能囉嗦。
芳華對長輩們的關心,自是隻有連連感謝,一一答應的份兒。
下午,芳華和嘉輝又與留學生們一起看春晚。
雖然春晚在國人心中早就成了雞肋,但在國外看這春晚,還是覺得很親切的。即使是平日覺得很無聊、膈應人的相聲小品,此刻也能看得哈哈大笑。
這大概是因為在國外,基本上就是處於中國文化的沙漠,所以留學生們才給點陽光就燦爛了。
當北京時間午夜12點時,瑞士這邊正好是晚餐時間,大家也是邊看春晚邊一起動手包餃子。
當春晚現場一片歡騰時,這邊的留學生也跟著一起撒花紙。只是不能放鞭炮,大家就敲碗打碟地伴奏,高喊著“過年啦”“新年快樂”,然後又吃幾口剛出鍋的餃子,就這樣迎來了農曆馬年的新春。
芳華還特意帶了一飯盒餃子,拿回去請魯迪一家品嚐。
男主人魯迪吃了後只是禮貌地道謝,大概因為這幾個餃子就是讓他全吃了,也不夠他塞牙縫的,所以他還沒品出味來吧。
米婭對這餃子的做法倒是很感興趣,問了半天是怎麼把餃子餡包進麵皮裡去的。她感慨——這中國人吃東西就是講究,肉都剁爛了還要包進小麵皮裡才吃,不像德國人就是大碗喝(啤)酒、大塊吃(豬)肉,吃得豪爽。
佩特拉倒是真心喜歡中國餃子,還說以後要跟芳華學包餃子呢。
得勒,看樣子,芳華還要辦廚師培訓班了。
不過芳華覺得,向世界人民推廣宣傳中國的美食文化,是自己義不容辭的任務,也就欣然同意了。她還在想,要不要教米婭做正宗的四川泡菜呢。
大年初一,嘉輝和芳華乘坐國際列車,前往德國,目的地是慕尼黑,看望老同學和老朋友——趙玉玲兩口子。
不過在那之前,他們慕名先去了一個德國的小鎮——迪特福特。因為這個千年小鎮的居民都自稱“中國人”,外界也將迪特福特稱為“巴伐利亞的中國”。
其實,這小鎮上的幾千名居民全是地道的白種人。至於他們為何自稱中國人,流傳著兩種說法。
第一個版本,“徵稅說”。話說很久以前,主教派遣稅務官前往迪特福特催繳稅款。迪特福特的人聽說後,馬上將城牆門緊閉,以逃避沉重的稅賦。吃了閉門羹的稅務官只好回去,氣急敗壞地向主教報告:“迪特福特人就像中國人一樣,把自己關在城牆裡”迪特福特人因此有了“中國人”的綽號。
第二個版本,“通商說”。也是話說很久之前,迪特福特人就開始同中國人做生意,用當地的白銀、手工藝品等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隨著通商和交往的深入,迪特福特人漸漸迷上了中國文化,因此才被稱為“中國人”。
反正不管當初是怎麼回事,現在的迪特福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