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首先兩種手術的理念就不一樣。
傳統腦外手術,都是“腦葉範圍手術”,簡單的說,就是這個腦葉內有病灶,那麼就直接切開這個腦葉,將沿途的神經組織都破壞得差不多了,才能到達病灶部位,對病灶進行手術。總之,這傳統方式對腦組織的損傷很大,病人術後致殘率致死率極高。
而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是透過新的手術入路方法,繞開大腦組織而抵達病灶部位。
在20世紀70年代,Y教授提出利用顱內自然的解剖間隙,譬如翼點入路、經巖骨入路以及額眶顴入路等,繞過腦組織、儘量減少對腦組織的牽拉和損傷,經腦外抵達病灶,從而可以大大降低手術創傷。
這就是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的基本概念,它是以病灶為中心的微創手術。
這麼說吧,以前的腦外科手術大多要在病人頭頂開個大洞,不可避免地將最外面的大腦皮層損傷得很重。真是太粗放了
而顯微外科則非常精細,它繞過了頭頂的大腦,是從病人的眼眶、鼻根、耳朵旁邊等地方,也就是從顱底顱骨處,開個小洞再挖條曲折的小道,穿過迷宮一般的顱底結構區,到達腦組織深部的病灶。
這樣,雖然會破壞顱底骨的結構,但是卻換取了一些手術空間,也減小了對大腦神經損傷的機會,病人術後的併發症極小,表面的傷口也不明顯,康復的速度就更快了。
所以,顯微腦外和傳統腦外相比,不僅僅是技術的更新,更是概念的更新。
“微創”就是它的核心,這也體現了現代醫學“以人為本”的理念。
但是,很明顯,顯微腦外的手術難度是極高的。
要完成這樣的手術,術者必須具備深厚的神經解剖基礎,特別是顱底和顯微神經解剖知識;以及高超的手眼配合能力,這是在顯微鏡下操作特製的手術器械的能力,非經過特殊嚴格的訓練不能獲得;當然還要求術者對顯微手術器械和手術顯微鏡這些特殊裝置,都有充分的瞭解和熟悉。
要做好一臺顯微外科手術,更需要術者敢於創新、能根據病人不同病情設計最佳手術方式。這種手術的理念就要靠個人去領悟了,光是老師訓練是難以培養出來的。
正因為顯微外科手術的要求如此之高,所以不是隨便拉一個腦外科醫生上臺就能做的。他們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掌握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後,還要在實踐中不斷磨練,才能最終獨立完成一臺顯微微創手術。
XW中心就是為此目的開辦的,它的培訓計劃很嚴密,開課前三個月都是基礎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芳華等進修醫生,首先需要學習和認識的就是先進的手術顯微鏡。
普通生物實驗室那種看組織標本切片、看細菌細胞的顯微鏡,可不能用來做手術顯微鏡,因為它們的物鏡距離觀察目標太近了,是無法進行手術操作的。
手術用的顯微鏡不需要那麼高的放大倍數,一般在5~40倍之間,常用放大倍數為10倍。它的工作距離在20~30厘米之間,最大可達40厘米。
另外,手術顯微鏡還要求操作簡便、迅速,能進行三維空間的移動和旋轉,鏡筒和目鏡可獨立調整傾斜角度,照明與視野同軸,成像清晰,無色差和相差。
XW中心有六臺德國蔡司公司贊助的單臂雙目顯微鏡,可以說是當時最好的顯微外科專用顯微鏡了。
芳華和其它學員一樣,學習了固定顯微鏡、調焦、調整照明度,也學會了在顯微鏡前正確的姿勢,即處於使手、腳、足、背都很放鬆的功能位,這樣才能既做好手術,又不至於太累。
而在顯微鏡之外,還需要手術醫生熟悉掌握的就是與之配套的一系列顯微手術裝置。譬如高速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