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檢查了一下眼底,說道:“主任啊,您這又是沒有好好休息造成的啊長途飛行那麼勞累,時差都沒倒過來就手術,您可不是年輕小夥子了啊”
紀主任也輕嘆一聲:“唉,不服老不行了。小江啊,你看我這眼睛這次還能恢復嗎?”
江瀾只說:“我盡力吧。”
紀主任不做聲了。
江瀾也知道他不等手術結束是不放心離開的,就先出去打電話安排給紀主任檢查和住院的事宜了。
芳華繼續進行著自己的手術。現在的她動作沉穩,不急不躁,一點一點地,邊剝離血管瘤邊慢慢地吸引著滲血。
本來瘤體組織與正常腦組織之間有一層菲薄的無功能的膠質帶,但這是肉眼下看不見的,只在顯微鏡下可見。不過,在手術室的這臺顯微鏡下看得也不是特別清楚,還沒有芳華看的國外手術影片中顯示得清晰。那當然是因為國外的儀器裝置更先進嘛。
這時,就需要主刀醫生良好的耐心和感覺了。
也許生活中的芳華,還會有感情衝動和熱血的時候,但在手術檯上,她已經養成了冷靜沉穩的職業習慣了。
不慌,少損傷;不忙,全切光。這是她現在的手術追求。
手術就是一個追求完美的過程,就像人生就是要追求幸福一樣。
旁邊的德州師兄看的是暗暗佩服:這小師妹在手術檯上可是頗得老闆的真傳啊那動作、那架勢、那手法,猛一看真會以為是紀主任在操刀,只不過這手明顯比紀主任的手小了一號。
當然小師妹畢竟沒有主任的經驗豐富和藝高人膽大,在處理每一處細枝末節時,還是會多思考一會兒,再緩緩地、試探著動手。
這使得她的手術速度比一向穩健的紀主任還慢,這一點在年輕醫生中極為少見。
因為,年輕的外科醫生往往都有一種脾氣,就是喜歡當快刀手,不太喜歡慢工出細活。在同等難度的手術比較中,大家就喜歡攀比誰先做完手術下臺,快的人更容易受到推崇。
這其實不是個好習慣,只是年輕人都好面子,絕不希望別人認為自己不爽利的。
但芳華從來卻滿不在乎這些,既不怕被稱作“老太太”,也不在意臺下的麻醉師、巡迴護士們偶爾會有的希望手術快點結束的暗示。
她在手術檯上,一切都是以病人的利益為出發點的。當快則快,當慢則慢。
手術都進行快兩小時了,科裡另一位專家教授高主任做完了自己手術的關鍵步驟,匆匆換了件手術衣就趕過來救場了。
高國良主任剛滿四十,在歐洲學習了兩年剛回來沒多久,技術精湛又年富力強,目前是科裡的行政副主任,也是下一屆科主任的頭號人選。
他進來後看到手術檯上秩序井然,也就沒有著急上前,而是和紀主任江瀾等人一邊打招呼,一邊詢問情況。
知道芳華手術已經做了大半,這時候自然不宜換人,因為現在芳華才是最瞭解手術野狀況的人,她也做順了。再換人,反而容易壞事。
高主任只是湊到顯微鏡的另一邊目鏡前,觀察起芳華的手術。這名研究生他是認識的,但並沒有帶過她手術,自然沒有什麼瞭解。但是她的手術操作,卻讓高國良一見之下,印象深刻。
動作細緻輕柔,快時不慌,慢時不拖。區域性細節處理的好,同時又很有大局觀。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步驟有條不紊。手術野很乾淨。
由於手術室內很安靜,高國良又距離芳華很近,他無意中聽到芳華的呼吸頻率一直很平穩。他不由好奇地偏頭看了看這名年輕女醫生。
只見到她整個上半身直立不動,露在口罩上面的一雙眼睛,目光炯炯地注視著顯微目鏡裡的景象。好半天,眼睫才輕輕一合一開。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