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雖然儒家和墨家是當世兩大顯學,規模和人數都不是其他各家能比的,但如道家、陰陽家、名家、農家等名門大派,誰還沒有點野心?
顯學的位置已經被儒家和墨家佔據了幾百年,眼紅的學派也太多了。
而且,各家之間難免有舊時矛盾,或是在經義理念上的衝突。
比如當年孔子帶著門下弟子周遊列國時,子路遇見的那位“丈人”便是農家當時的六大長老之一的穀神。
一句“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傳至今朝。
儒家瞧不起農家這群泥腿子、農夫,農家又瞧不起儒家只會動嘴皮子,時常以“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嘲諷儒家。
而墨家和儒家的經義粗看十分相似、契合,但內在核心卻是完全不同。
同樣提倡禮,但儒家更加註重的是形式,墨家更加重視的是內心。
就比如喪葬,儒家認為應該大力操辦,不能違反任何一條禮儀,但墨家則是覺得應該尊重喪葬之禮,但最重要的禮並非任何形式上的花架子,而是對於逝去的親友發自內心的哀傷。
再比如道德,墨家認為君子四德應該是:“君子力事日彊,願欲日逾,設壯日盛。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
而儒家則是提出了“仁義禮智”的“四端說”。
總而言之,墨家更加務實,注重實際,儒家大多數的儒士則更加在意一些表面工程。
所以儒墨之間也不算多和諧,只不過如今儒家和墨家因為張機的造紙術和印刷術而暫時保持著明面上的和睦。
加之,儒家來的是和墨家相對來說算是親近的荀子,荀子本人不僅研究儒家的經義,法家、農家、陰陽家、墨家、名家乃至縱橫家等諸多學派的學識也都有所涉獵,否則也不會培養出一個個被後人歸入了其他各家學派的弟子。
雖然也曾噴過各家,但那也是各家學派正在爭鬥的時候,而就眼下這個場合,荀子對於其他各派的態度倒也只是停留在學術上的正常交流。
道家、陰陽家之間就不必說了,人們對於叛徒的恨意往往比敵人還要深得多。
要不是北冥子不想以大欺小,再加上緋煙和月神是女流之輩,再加上這裡是畢竟是嬴政的橐泉宮,否則北冥子早就動手了。
而名家,則是被各派圍攻。
名家喜歡點評他人,更喜歡辯論……或者說開噴。
而巧合的是,在場眾人除了東君和月神這兩個後輩以外,都是被名家噴過的,哪怕是六指黑俠和荀子也未曾倖免。
即便是在這座橐泉宮內,公孫龍也毫不收斂。
動武?
這是在秦王,你們動一個試試?
動口?
我名家還沒怕過誰!
而且,公孫龍有一個其他人都不及的長處——他歲數最大!
公孫龍今年正好八十歲!
按照秦律,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就算是犯法,也必須從輕處理。像公孫龍這種八十歲的老人,哪怕是殺個人,也不會重罰。
而且,無論是哪一國,都提倡尊敬老者。
以名家魁首的身份,又是八十歲的老者,若是把公孫龍罵得氣出個好歹……所以就出現了公孫龍開噴時大殺四方,閉嘴時無人敢惹的局面。
只是……眾所周知,戰國末期兩大著名噴子,一個是名家魁首公孫龍,另一位便是荀子。
當然,韓非這個小輩雖然開了地圖炮表示“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但畢竟差了輩分,所以屈居第三。
戰國末期兩大噴子相見,自然是難以善了的。而且,荀子今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