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必須得讓佔用了飛行甲板的戰機升空。
所幸的是,根本就沒有等到九點十五分。
九點十二分,鄧小林發回了第二封偵察報告,明確提到發現了聯合艦隊,並且辨認出了體形龐大的“赤城”號與“加賀”號航母,在稍遠一點的地方還有一艘航母,但是沒有提到第四艘航母。
當然,這已經足夠了。
這次,李向龍沒有請示馮承乾,在收到鄧小林的報告後就下達了出擊令。
九點十三分,由第二艦載航空兵聯隊戰鬥機中隊長童遠志少校駕駛的“猛禽”戰鬥機率先升空。
另外兩艘航母上,也是戰鬥機率先升空。
首先讓戰鬥機升空,除了需要讓一部分戰鬥機前出充當驅逐機之外,還與當時的航母有很大關係。
要知道,“秦始皇”級沒有配備彈射器。
也就是說,所有艦載機都只能滑行起飛。一般情況下,一個波次的所有戰機在升空的時候都會依次排在飛行甲板後端。因為戰鬥機的功質比、即發動機輸出功率與戰機的自身質量之比最高,以及戰鬥機的升力效能最出色,所以戰鬥機肯定得排在最前面,然後才是較為笨重的俯衝轟炸機與最笨重的魚雷攻擊機。
如果首先讓轟炸機與攻擊機起飛,航母的甲板長度就太短了。
事實上,中國海軍航空兵中,最弱的就是艦載戰鬥機。
“猛禽”在設計的時候,正值中國從德意志第二帝國引進bf…109e的生產專利,因此大量借鑑了這種在當時、甚至在大戰初期都算得上極為出色的戰鬥機的一些設計特點,但是又有很大的區別。
最為明顯的區別就是,“猛禽”採用的是十二缸星型風冷發動機,機首較為粗壯。
正是如此,從外形上看,“猛禽”與bf…109e幾乎沒有半點相似的地方。
可以說,“猛禽”成功的地方是採用了十二缸星型風冷發動機,失敗的地方也是採用了這種發動機。
要知道,“蜻蜓”與“雪雕”採用的都是十二缸星型水冷發動機。
事實上,當時最佳的選擇,還是水冷發動機,但是海軍卻認為,艦載戰鬥機最好採用風冷發動機,因為航母上不會有太多的淡水。結果就是,沈飛不得不放棄了技術已經較為成熟的水冷發動機,冒險開發了風冷發動機。
當然,風冷發動機的發展潛力肯定超過了水冷發動機。
與“零”式戰鬥機相比,“猛禽”顯得極為笨重,靈活性差了很多,只在高速俯衝效能上勝出。
從某種意義上講,“猛禽”更像是專門用來對付轟炸機的截擊機。
正是如此,海軍才接收了“猛禽”,並且將其做為主力艦載戰鬥機使用。
可以說,“猛禽”是合格的防空戰鬥機,但是做為護航戰鬥機使用,就遠不如“零”戰那麼好用了。
用二十四架“猛禽”護航,顯然有點單薄。
要知道,航空戰隊有四艘航母,就算每艘航母只搭載了二十四架戰鬥機,總共也有九十六架。
事實上,第一輪攻擊行動進行得並不順利。
戰鬥機順利升空後,“漢武帝”號上出了問題,原本安排在第二順位的俯衝轟炸機群就因為中隊長的座機沒能發動起來,不得不啟用備用飛機,延遲了大約十分鐘,俯衝轟炸機才陸續升空。緊接著,“漢高祖”號上也出了問題,兩架魚雷攻擊機在起飛的時候因為調配不當發生碰撞,其中一架的機身被螺旋槳割裂,另外一架的機翼折斷。結果就是,直到九點四十五分,“漢高祖”號上的魚雷攻擊機群才開始起飛,比其他兩艘航母上的機群晚了大約十五分鐘起飛。
由此產生的影響是,三艘航母的出動的俯衝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根本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