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友誼之船能夠載著兩國的軍人,穿越往日的紛擾和仇怨,駛向繁榮的彼方。”
艾格隆雖然這只是客套話,但是至少目前是“真誠”的,他需要維持和英國的穩定和平關係,以此來為自己的統治贏得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而對英國來說,雖然波拿巴家族註定是不可信的,但是眼下繼續和法國作對也沒有多大意義。
畢竟,英國人的對手不僅僅是法國,而是歐洲大陸上任何一個看上去要“失控”的強權,誰過於強它就會想方設法去壓制誰,所以既然法國遭遇了嚴重的創傷此刻不足為患,那麼它自然也不介意和法國友好。
波拿巴家族重新上臺之後,很明顯地表現出了對英國的親善姿態,並且主動願意在尼德蘭地區做出合理的讓步,而英國人自然也樂意配合收下這份讓步。
而艾格隆剛剛登基不久,就表現出了對北非的濃厚興趣,一直往阿爾及利亞增兵,這也讓英國人感到很高興。
對英國來說,帝國的關鍵利益在印度,在加勒比,因此阿爾及利亞根本無關緊要,如果波拿巴家族願意把法國人的野心和精力發洩在這種地方,那就是一件大好事——因為這意味著歐洲大陸的“安寧”暫時得到了保障。
“陛下,您說得很好,我很贊同。但請容許我提醒您,不僅僅我們兩國在這一艘友誼之船上,其他國家也同樣在這一艘船上。”大使以優雅的風度,向艾格隆進言,“此時此刻,正有一位剛剛加入到歐洲君主大家庭的年輕國王,急需得到我們兩個國家的友誼和幫助,我認為我們應該儘快、而且毫不遲疑地給予支援。”
雖然大使並沒有把話說明白,但是艾格隆當然明白對方的意思:所謂‘新加入的年輕國王’,其實就是他和英國人一手炮製的比利時國王,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費迪南王子。
眼下,隨著各大列強在英法兩國的壓力之下紛紛默許了“比利時獨立”的建議,荷蘭王國面對壓力也只能選擇忍氣吞聲,比利時獨立建國已經成為了馬上就要發生的事情。
國不可一日無君,既然王國即將誕生,那麼國王自然也就應該儘快前往他的國土登基。
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當然樂意至極,他們作為德意志默默無聞的小王公,當然渴望讓自家擁有真正的國王頭銜和一大片的國土。
而費迪南王子是1816年出生的,在今年將滿15歲,這個年紀說大不大,但以這個年代的標準來說,至少也有了一部分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離“成人”只差一步了,甚至很快就可以到成婚的年紀。
別說其他人了,就連艾格隆自己就是在17歲結婚的,這在當今的王公家族當中並不罕見。
同樣,對一個新生的王國來說,王室的表現極為重要,如果能夠讓國王儘快成婚的話,至少可以提供一種輿論上的“穩定性”。
於是,隨著列強接受了英法兩國同時提出的“比利時成為獨立王國”的提議,新國王的登基以及大婚自然就提上了日程。
在這個問題上,英法兩國早已經在秘密交涉當中有了默契。
艾格隆堅持說自己既然在比利時問題上讓了步,選了一個德意志王公當比利時國王,那麼至少就該由他指定一位和波拿巴家族有親戚關係的王后,以便體現出比利時和法國之間的特殊友好關係——而英國首相威靈頓公爵,也在談判當中同意了這一點。
於是,經過了短暫的挑選之後,艾格隆選擇了自己已故義兄歐仁親王最小的女兒,1814年出生的泰奧德蘭德·德·博阿爾內公主。
歐仁親王的遺孀,一直都為自家的“階級跌落”而憂心忡忡,聽到了這個訊息簡直喜出望外,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讓女兒成為比利時王后的提議,並且對艾格隆感激涕零——順便一提,她的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