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是對我國新疆和中亞等地的總稱,因位於今甘肅省敦煌市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而得名。
西域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期,
那時整個西域地區大體,有50多個國家,
當然這些國家勢力大小不一,
大的國家人口有30多萬,大軍有1萬以上,
如,烏孫有人口60多萬,軍隊16萬,
大月氏有人口50多萬,軍隊12萬,
還有康居國有大軍5萬,
大宛國有大軍4萬,安息國有大軍2萬。
其次如樓蘭、玉田等國,也有人口5萬,軍隊1萬多人,
但小的國家,人口只有5000左右,軍隊更是隻有幾十人至幾百人。
西域50諸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當屬烏孫國。
烏孫國位於天山北麓,伊犁河流域,其疆域遼闊,包括今天的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等地區。
烏孫國人以畜牧業為主,擅長養馬,因此他們的騎兵非常強大。
那時候的西域五十餘國,大致可以分為南北兩條路線。
北路主要分佈在天山以北以及阿爾泰山腳下的綠洲沿線;
南路則主要集中在天山南路的塔里木盆地,沿著塔里木河的沿岸綠洲分佈。
與這對應的,當時中原王朝正處於強大的漢朝統治之下,但卻面臨著來自北方匈奴的嚴重威脅。
甚至於在漢高祖時期,曾經還發生過著名的白登之圍事件。
當時,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三十二萬漢軍主力,卻被匈奴冒頓單于的四十萬精銳騎兵圍困在白登山。
由於這次慘敗,漢初對於匈奴的態度之後,一直都是透過送出美女和錢財來換取和平,也就是所謂的\"和親\"政策。
這種政策雖然暫時緩解了雙方的緊張關係,但也讓漢朝感到十分屈辱。
此後,經過大漢四代君主,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三代人近一百年的努力,
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發展經濟,減輕人民負擔,社會逐漸穩定繁榮。
到大漢第五代君王漢武帝劉徹即位時,
大漢國力早已恢復,國家實力強大,軍事力量雄厚。
為了徹底擊敗匈奴,洗刷漢朝長期以來受到的匈奴侵略之恥辱,漢武帝下定決心要主動出擊。
於是,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劉徹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與西邊的烏孫和大月氏等國家建立聯絡,共同對抗匈奴。
這次出使被稱為“鑿空西域”,意味著開闢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從此,“西域”一詞開始進入中華文化,併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地理概念。
這不僅標誌著漢朝對西域地區的瞭解和探索,也開啟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
之後的歷史,相信大家都知道,
大漢最強雙子星—衛青、霍去病,閃亮登場,
尤其的霍去病,從匈奴手中奪下了河西走廊,
漢武帝劉徹在此先後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成功的開啟了中華通往西域的東大門。
之後漢武帝又命李廣利於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三年兩伐大宛(在今中亞費爾幹納盆地),使西域的許多城國相繼臣服於漢。
公元前102年,漢軍攻破大宛城(今費爾干納),漢朝在西域各國中的威望大增。
公元前101年,漢朝在在天山南部的輪臺、渠犁等地駐兵數百人進行屯田,並設“使者校尉”地方官員統領之,後“使者校尉”改稱“護鄯善以西使者”。
後,更是於漢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