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一首《石灰吟》加上北京保衛戰的大勝,將“于謙守節”得名氣推上了中國古代歷史的高潮。
但又有幾人知道于謙得《石灰吟》,創作於什麼時候,什麼時代背景之下呢?
首先說明一點,于謙得《石灰吟》,並不是創作於正統十四年的北京保衛戰之時,
而是創作於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
那時候的于謙,才剛滿15歲,剛剛考取秀才功名,
而彼時的大明,也正值最巔峰、最強大的永樂盛世之時,
試想一下,這樣的盛世之下,那裡需要“粉骨碎身”,那裡需要“千錘萬鑿”,那裡又更需要“留清白在人間”,
而且後面還有另外一個“仁宣之治”的盛世,
難道于謙也是穿越者,早就知道“仁宣之治”後面是“土木堡之變”,所以提前寫下了這首詩,
這顯然不符合邏輯,
那麼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驚人發現!!
假設這詩的本意就是“寫實”,就是“打抱不平”呢?
那就會發現,于謙此詩就是一首“反詩”,“反對道教”的詩詞!
這需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綜合考量!
大家只知道于謙很有名,很有才學,更是取得了土木堡之變後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成為了再造大明的功臣,
可是,既然于謙如此有名,如此有才,
那為何歷史上不見記載其恩師為何人呢?
既然能教出于謙這樣如此出色的學生,那他的老師必然也是一名名滿天下的有學之士,
可為何不見歷史記載呢?
難道于謙是自學成才,可能嗎,
那可是比現在還嚴格的科舉考試啊,
沒有名師的教導,想要科舉中舉,而且還是考中一甲前三的名次,那想也不要想,絕對不可能,
于謙,正是在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考中登進士第,即科舉考試一甲第三名,還是全國第三啊,
那時于謙,才剛滿23歲啊,
科舉三年一次,往前推三屆,剛好9年,
即公元1412年,永樂十年,
而於謙得《石灰吟》,創作於永樂十一年,即公元1413年,
由此,可以推斷,
永樂十年至永樂十一年,
這一年之中一定發生了一件對於謙來說,影響特別巨大的事,
以至於于謙才會用“寫實”的手法,寫出了石灰石“千錘萬鑿”,“烈火焚燒”這樣的景象描寫,
來表達自己,
“粉骨碎身渾不怕,也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樣的強烈的反抗情緒,
而又有什麼事,會讓于謙產生這樣大的反抗情緒呢?
無非是“殺父之仇,奪妻之恨”這樣類似的巨大仇恨,
15歲的于謙,那時還沒有結婚,自然不是奪妻之恨,
就那隻剩下唯一一個巨大的仇恨,殺父之仇!!!
而那時于謙得雙親還活的好好的,自然不是真正的殺其親生父母之仇。
師父,師父,老師就是父親!!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
于謙的恩師,必然是在永樂十年至永樂十一年,這一年之中被人殺害的。
雖然被殺害,但名氣如此巨大的一個人,也應該在歷史上留下一、二印記,
然而,歷史上卻沒有,
那天下間,能操控歷史之人,又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之人,又有何人可以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