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發揮十分重要和積極的作用。
金字紅牌,始於永樂二年,
明朝開始制信符及金字紅牌,頒發給雲南木邦、八百大甸、麓川平緬、緬甸、車裡、寮國等諸多宣慰使司。
前文說的出土的“底馬撒宣慰司信符”,就是這一時期發放的。
金字紅牌,作為朝廷信物,一方面以示恩寵,
另一方面強化了中央同雲南地方與邊區土司的聯絡。
此後,新皇帝登基和土司承襲,都必須更換這些信物,
透過這些制度,大明朝在永樂時期,較為有效地建立起了中央對邊區土司的政治統屬關係。
永樂年間,明朝在雲南和東南亞的勢力達到了頂峰,
永樂帝增冊了底兀剌、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
永樂帝繼續對麓川實行分解政策,
他將麓川的土司更多分給了孟養、木邦,
“升孟養、木郊為宣慰司”。
到公元1414年,麓川土司已經分出了孟養、木邦、孟定三府,大侯、南甸二州,潞江、幹崖、灣甸、孟連、者樂甸五個長官司,麓川土司的勢力被極大地削弱了。
然而從永樂末期開始,
明朝的財政已經虧空,邊疆地區開始出現了收縮的局面。
在北方,永樂帝放棄了漠南大片土地,
在西南,緬甸的底兀剌、大古刺、底馬撒已經不再向明朝朝貢。
於是麓川又預謀兼併周邊土司,恢復思倫法時期的版圖。
到了仁宣年間,國家的政策進一步收縮,
奴兒干都司、交趾被放棄。
針對麓川的擴張,明朝選擇安撫或者視而不見。
公元1422年,麓川思任法進犯南甸州,接著主動向明朝謝罪,明朝聽之任之。
公元1436年,思任法進攻木邦、南甸、騰衝,雲南震動,黔國公沐晟請兵討伐,明宣宗也只是下詔要求思任發“遵守成規,人民擄掠者釋之,地土侵佔者歸之”,
並且免除了麓川土司所欠差銀2500兩,以示寬慰。
明中後期,大明帝國更是各地四面烽煙,
逐漸放鬆了對金字紅牌制度的執行,
萬曆元年,是明朝最後一次向雲南外邊政區頒賜金字紅牌、勘合和信符。
明萬曆年間,日本侵略朝鮮,
明朝因出兵朝鮮抗日援朝無暇南顧,
地方阿瓦土司,趁機做大吞併周邊建立緬甸阿瓦王朝。
大明此時,內憂外患,國有有限,只能預設了此事,緬甸阿瓦王朝獨立。
從此,大明朝徹底丟失了印度洋出海口。
國力衰弱,唯有得而復失,
但此時大明天順帝朱祁鏞在位,透過改革,國力強大。
而中南半島的戰略價值,又如此巨大,
難怪大明天順帝朱祁鏞,要不惜一切代價將其收入囊中……
但要謀取中南半島,必先掃平西南四省,
西南之地,又有哪些土司,在必殺之列呢?哪些土司是要爭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