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方的天順朝平定陝西、荊襄兩地流民之亂,
開始進行稅收、戶籍、科舉、開海、火器研發五大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民生四個方面初步變革之時,
南方為爭奪南直隸、江浙錢糧賦稅重地的景泰朝和建文朝的大戰也落下了帷幕。
在這次南直隸大戰中,雖然剛開始建文朝的25萬大軍憑藉偷襲,打了景泰朝一個措手不及,
但在隨後的雙方大戰之中,景泰朝橫空出世了兩員小將,憑藉兩員小將的精彩發揮,不僅擊敗了25萬建文大軍,更是一舉將半個江西東部之地納入了景泰朝的勢力範圍!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一月初十,建文朝的25萬大軍,在大將史仲彬,陳萬寧、張秉彝、陳寬讓、嚴復5人統領下,
分兵兩路,
一路由建文帝朱國復的親信大將史仲彬,張秉彝兩人領軍20萬,從首都南昌沿長江水道順流而下,進攻南直隸之地。
另一路由原投效的海盜,現大將陳萬寧、陳寬讓,嚴復三人領手下海盜大軍5萬,從廣東沿海,繞行福建之地,進攻日月神教的總堂所在地長江入海口處的崇明島。
兩路大軍,一東一西,約定於南京城下匯合。
先說西路由建文帝朱國復親信大將史仲彬,張秉彝兩人統領的20萬主力大軍,其中還有5萬原明朝的廣州水師,從南昌乘坐戰艦,沿長江水道順流,進攻南直隸之地。
當時雙方的局勢是,建文帝朱國復的勢力範圍長江上游的湖廣、江西一代,景泰帝朱祁鈺的勢力範圍在南直隸江浙一帶,
也就是建文朝佔據在長江的上游,景泰朝在長江的下游。
並且,建文朝的水軍非常強大,軍艦大多有三層樓之高、火炮齊全,而景泰朝這裡全是漁船,水軍就十萬之多。
順流而下,水上戰艦打漁船,二十萬打十萬,還是突然襲擊,似乎怎麼看都是必勝之局面。
戰局開始時,事實也確實如此,半個多月的時間內,二十萬建文朝大軍一路勢如破竹,迅速攻克了採石,沿江而下,
十二月底,又輕鬆拿下了太平。
至天順元年,公元1450年,正月,南京城的兩道防守要地,採石與太平兩地,均已經丟失!
採石與太平,均位於現安徽省馬鞍山市附近。
採石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北通南京,南達蕪湖,採石渡口隔江與和州(今和縣)橫江相望,牛渚山為南京西南屏障,有"寧蕪要塞"之稱。
而太平又是另一個軍事重地,城高池大,
太平城一破,景泰朝的都城南京,就失去了他的屏障,像一個赤裸裸的嬰兒暴露在建文帝朱國復的劍下,在他面前的是一座孤城、十萬水軍、一個不堪一擊的景泰帝朱祁鈺。
半個天下,江南之地似乎已經握在建文帝朱國復的手中了。
歷史就是如此巧合,元末漢帝陳友諒舉大兵攻打明太祖朱元璋,兵進應天之事,此時又一次重演,只不過對戰的雙方變為朱祁鈺和朱國復這對名義上得大明朝的堂兄弟!
當天順元年,正月初二,南京的景泰朝臣們得知這一鉅變的訊息之後,原明廷的南京五部尚書和下面各部官員們,紛紛開始暗中思考該如何逃跑。
畢竟建文朝的二十萬大軍真的太強大了,強大到景泰朝的十萬水軍根本無法對抗。
於是乎,在天順元年,公元1450年,正月初五,南京太和殿的大朝會上,
大半數朝中重臣均未到場,到場之人,清一色都是日月神教之人。
有內閣首輔兼兵部尚書的大學士先進,
內閣次輔胡三寶(胡維庸之後,胡家被誅九族時僥倖逃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