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夠陰險,夠有膽,不過本王喜歡,哈哈哈哈……
徐長史,以後你就是本王的頭號謀士,本王登基以後,你就是本王的內閣首輔!”
聽聞此話,果然徐有貞是動力十足,火力全開,
不用朱祁鏞提問,就開始說起南京守備,到底是怎麼回事了,如何謀取南京守備?
只聽其繼續說道,
“王府,南京守備處是大明朝兩京之一南京地區的最高權力部門。
不僅掌控長江防線及江南地區的54衛所兵力和江南漕運12萬大軍,近43萬的軍事力量,還掌管南京六部的一切政務紀要。
這一部門可以說是大明朝除內閣和司禮監外的第三大重要部門,
也可以說,誰掌控了南京守備這一部門,誰就擁有了大明朝全國一半之地,還是錢糧賦稅重心的江南之地。
正是因為這一部門,太過重要,所以歷來這一部門,都是有皇帝最信任的親信掌控,
皇帝最信任的親信是誰呢,不是文成,不是武將,不是勳貴,而是身邊的太監,也就是家奴,只有家奴才會和家主捆綁在一起,利益與共。
所以南京守備這一部門,歷來由宮內太監掌管。
而且為了分權和制衡,一般都是由3個太監共同管理負責。
歷史上的南京守備,始設定於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
,!
下旨讓靖難功臣,襄城伯李隆,協助太子朱胖子留守南京,處理南京軍務。
也就是從襄城伯李隆開始,便有了守備制度的雛形,
襄城伯李隆,可以說是第一代南京守備的負責人。
成祖朱棣最後一次北征於途中駕崩,
仁宗朱胖子即位,當時的形勢十分緊張,為了確保南、北兩京的局勢穩固,
尤其是南京並沒有皇室駐守,
故仁宗朱胖子登基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同時讓南京勳戚襄城伯李隆協助太子朱瞻基留守南京。
因為南京太過重要,而太子不可能一直留在南京,這才是南京守備制度出現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仁宗病危,太子朱瞻基北返登基為帝的這一年多時間,南京守備都是由南京勳戚襄城伯李隆負責。
宣德元年,皇帝朱瞻基平定漢王叛亂,徹底坐穩皇位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調整陪都南京的機構設定。
因為陪都南京實在是鞭長莫及,皇帝朱瞻基為此,採取了多種方式加以制衡,
以守備大臣、守備太監、參贊機務三人共同管理陪都南京的大小事務。
同時,又單獨設定了操江提督,以確保鹽政的正常執行。
至於南京的六部和其他衙門,則基本上都是閒職,沒有什麼太多緊要的政務。
一般情況下,擔任南京六部尚書的大臣,都為在朝失勢者,講得體面一點就是把他們放在南京養老,說得難聽一點,就是發配南京讓他們遠離京師北京的最高權力中心。
而這,卻正是我們的機會,王爺我們可以假借,在和內閣和孫太后得爭權之中失敗,把我們的人調往南京六部,擔任南京六部尚書!”
說到這裡,徐有貞特意停頓了一下,看了一眼雍親王朱祁鏞。
看到王爺朱祁鏞點了點,顯然是認可了自己所說的,“明爭暗謀”,
之後徐有貞繼續說道,
“王爺,南京的最高軍政處就是南京守備處,
南京守備處共設有守備大臣、守備太監、參贊機務三個崗位。
雖然守備大臣是南京名義上的最高軍政長官,但實際上作為皇帝最直接的代表,守備太監才是真正的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