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山,遼東女真族人,生於永樂十七年,即公元 1419 年,其出生地位於東北灰扒江(今吉林輝發河)上游的鳳州(今梅河口市山城城北山城)。
其父乃建州左衛右都督猛哥帖木兒。其母為猛哥帖木兒之偏妾,此女乃其父與明朝於開原交易時所購得之漢家女子。
董山童年之際,正值建州女真最為孱弱之時,常遭蒙古韃靼、兀良哈等部族之侵擾,其成長歲月乃是在不停遷徙與動亂中度過。
永樂二十一年,即公元 1423 年,
為避蒙古韃靼部侵擾,其父建州左衛指揮使猛哥貼木兒,只得率女真族人離鳳州而東遷,重歸曾久居之阿木河流域,此乃彼時朝鮮轄下之會寧一帶。
蓋因猛哥帖木兒自受明廷招安後,對明廷忠心耿耿,故而深得當時永樂皇帝之青睞,屢屢加官晉爵。
宣德元年,即公元 1426 年,
猛哥帖木兒獲明宣宗朱瞻基敕封為建州左衛都督僉事。
宣德八年,公元 1433 年,再受進封為建州左衛右都督。
未幾,猛歌帖木兒攜弟凡察、長子阿谷等族人,襄助遼東都指揮裴俊征伐“七姓野人之亂”。
猛歌帖木兒之弟凡察、長子阿谷皆因是役負傷。
“七姓野人”為圖報復,
於十月十九日,由楊木答兀糾集各處野人,計有八百餘眾,皆身披明甲而至猛哥帖木兒、凡察、阿谷、歹都等人家,一面縱火焚之,一面守株待兔。
待至申時,大火將阿谷等人所居山寨之門焚燬,
繼而七姓野人攻破城牆,攻入城中,
猛哥帖木兒、長子阿谷等族人男子盡遭屠戮,婦女亦皆被擄掠而去。
此戰過後,僅有猛歌帖木兒之弟凡察和部署老胡赤等族中要員成功突圍,得以倖免,
餘者盡皆戰死,婦女、兒童、敕書、印信等皆遭劫掠一空。
彼時,猛歌帖木兒次子董山,年方十四五,亦淪為被搶掠之孩童。
至此,建州左衛之女真人呈現出群龍無首、部族流散、統屬缺失之態。
事變發生後,率先向明廷告急的凡察,身為猛哥帖木兒之弟,肩負起了重振建州左衛之重任。
宣德九年,即公元 1434 年,明廷派遣都指揮裴俊前往斡木河招安諭示,遭遇賊寇與之交戰,然因敵我力量懸殊,凡察等人率領隊伍前往增援,斬殺賊寇立下功勞,故而得以晉升。
故而,戰後,凡察獲明廷擢升,由建州左衛都指揮僉事升任都督僉事。
鑑於建州左衛舊印遭掠奪,明廷遂向凡察授予新印。
同年四月,凡察為報兄長猛哥帖木兒等人之仇,上奏明廷請求發兵征討楊木答兀及“七姓野人”。
明廷無意為此發兵,但又不能置之不理,於是對楊木答兀施壓,赦免其罪,責令將所掠奪的建州人馬資財盡數追回,令其與凡察化解仇怨修好,如此方可永保太平。
在明廷的威壓之下,楊木答兀等只得將所掠奪的財物人畜交還建州左衛,
董山與長兄阿谷的妻子等人一同被贖回。
董山亦將原建州左衛舊印一併帶回。
然而年幼的董山深知此時自身力量微弱,尚無法統領建州左衛,仍需依附其叔凡察,遂未將帶回舊印之事張揚。
由此觀之,董山雖年少,卻極為聰慧,深知衛印之重要及自身所處之境,為其日後之崛起奠定了基石。
隨著歲月的推移,董山在建州左衛的地位愈發穩固,其威信也日漸樹立,開始逐漸展露自身的才華。
正統二年,即公元 1437 年十一月,
董山雖未獲任何官職,卻仍以建州左都督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