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並進步入御道,
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東上”,行一拜三叩之禮,是為“大班”。
公侯、駙馬、伯自成一班(勳戚班),居武官班前!
行禮完畢之後,早朝便正式開始了。
第三,早朝階段
奏報也有流程,
鴻臚寺官員先出班,對皇帝奏報入京謝恩、離京請辭的官員人數。
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鴻臚寺報備好的。如果皇帝要召見,那麼便先行入殿覲見;如果皇帝不見,則在庭下或午門之外遙行五拜三叩之禮,行禮之後便算完事了。
接下來便是來自邊關的奏報,如果有,便先行呈上。
軍國大事,軍事為先!
之後便進入了早朝最重要的環節,“奏事”環節。
按照慣例,每個官員在奏事之前,“皆預咳一聲”,此稱為“打掃”。
意思是大家聽好了,我要出班奏事了,都不要跟我搶,
以避免兩個人同時出班造成尷尬。
而一旦出現這種尷尬,通常由通政司或鴻臚寺官員負責引導。
打過招呼之後,要奏事的官員便邁步出班,到御前跪下奏事,說完之後便重新回到班列。
奏事之時不用口語,而要大聲朗讀奏章。
通政司、鴻臚寺官員除了引導官員們奏事之外,有時還需要代讀奏疏,
而為了達到“美觀瞻”的效果,一般選取該衙門中符合“美姿容”和“大音聲”標準的官員。
奏事完畢之後,由御史、鴻臚寺先後出班,上奏早朝期間官員失儀情況。
至此,早朝流程也就基本完畢了。
鴻臚寺官員“唱”奏事畢,鳴鞭駕興,
待聖駕退後,百官亦退,各回衙門蒞事。
由於有朱元璋這個勤勞的皇帝做榜樣,明朝前期的皇帝早朝通常都是不停歇的,日日舉行!
即便惡劣天氣,颳風下雨,打雷閃電,嚴寒酷暑也要舉行。
颳風下雨,打雷閃電,嚴寒酷暑這樣的天氣,品級高的官員還好,在太和殿內,
但品級低的官員就倒了血黴了,不能打雨傘,只能硬頂著。
每年都會有一大堆,淋雨病死得京官,
可想而知,沒有一個好身體,在明朝還是不要當官為好,
不然拖著病體辦公,能做好事情才怪,關鍵還有生命危險,
明朝的官員動不動就群毆,之所以如此,和老朱同志的科舉制度有關,考取秀才之後,官府不能對秀才動刑,
官府是不能動刑,但秀才舉人之間可以群毆啊,
對此,老朱同志估計不僅不會制止,還會鼓勵的。
所以在大明朝當官必須得有個好身體。
當然這樣的日朝朝會制度,註定不會長久,
因為人人不是老朱同志,沒有那樣的精力,關鍵是有老朱自己還把大朝會,給分為好幾個等級。
子孫後代,當然有樣學樣。
,!
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時期的日朝朝會還是能如期舉行的。
但到了成祖朱棣繼位後,事情開始發生了變化,對日朝朝會變得不太重視,
關鍵是太累,還無用。
到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成祖朱棣開始在右順門內的便殿開始早朝,
七年後,朱棣實在是頂不住了,日日每天晚上12點就起,誰也頂不住,
就把每日的日朝交給了太子朱胖子,後來的明仁宗。
朱胖子更是頂不住,別看他胖,體格大,但胖子更能睡,
自此每日日朝,基本屬於半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