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聯營廠面臨著關門倒閉的危險。劉瑞旗敏銳地察覺到發展的機會來了,開創自己品牌的機會來了。他把目光投向毗鄰上海的外省市一些做過相關業務的鄉鎮企業,而無錫藕塘絨線廠就是這樣一家替華豐毛紡廠貼牌加工生產絨線的小廠。他決心親自到這家小廠去看一看。他把日期記得很清楚,是1991年的1月8日,一個寒風刺骨的日子。
劉瑞旗坐在手扶拖拉機的車斗的藤椅上,渾身凍得冰涼,來到了藕塘絨線廠。他一下車,就直奔工廠車間,說是要實地轉上一圈,考察一下。說是考察,其實一走進車間,便已是一目瞭然。廠很小,機器裝置也有點陳舊,但是陳伯清的真誠,以及他那種強烈地要求擺脫貧困,為家鄉人民造福的熱忱還是深深地打動了劉瑞旗。
陳伯清是個苦出身,他沒有讀過多少書,他的見識和膽略都是參軍以後人民解放軍的部隊教會了他的。他18歲參軍,23歲復員歸來,先後擔任過井亭村的治保主任,團支部書記,1976年成為第一把手即村的黨支部書記。
前面說過,井亭是無錫最貧困的一個村,陳伯清意識到,要想脫貧單單靠種田是辦不到的。陳伯清為人敦厚,是一個當書記的料,缺乏辦廠經驗,他所在的井亭村先後辦過紡織配件廠,染織廠與布廠,但依然沒有擺脫貧困的枷鎖,正如他在80年代初時的一次發言中所講的:“工業翻三番,(利潤)沒超3萬元”。一個千把人的鄉村,就靠這3萬元要辦方方面面的事,其貧困與窘迫可想而知!直到1987年他聽從朋友的介紹,辦起了絨線廠,與上海華豐廠合作,做它的貼牌產品,情況開始好轉。由於絨線是個長線產品,毛線衣人們總是要穿的,而他辦絨線廠,解決了鄉村中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國家又給予百分之二十三的免稅優惠,村裡開始富裕起來。但是絨線廠僅辦了兩年,就面臨關門停產的危險,陳伯清的焦慮與不安是可想而知的。
txt小說上傳分享
破繭 2(2)
由於劉瑞旗的一再堅持,當晚陳伯清只在工廠的食堂里加了幾個菜款待上海來的客人。就在當天的飯桌上,雙方一拍即合:由藕塘絨線廠按照它擁有的指標額度採購50噸羊毛,生產恆源祥全毛絨線;劉瑞旗負責設計,包裝與銷售,產生的利潤一人一半。大家細細核算了一下,50噸羊毛可以生產噸全毛絨線,每一噸絨線的生產成本為6萬元人民幣,出廠價為7萬2千元,這中間產生的1萬2千元差價就是利潤,一人一半。這便是互聯互惠發展雙贏的恆源祥模式的雛形。雙方沒有紙面上的合約,但君子一諾,重於千斤!
第二天返回上海時,劉瑞旗再三叮囑陳伯清和王公翼,第一炮一定要打響,毛要用進口的,生產出來的絨線一定要小包裝:要一兩一團一斤一盒。
劉瑞旗回到上海就聯絡上海紙盒廠生產包裝盒,但包裝盒設計到落款時碰上了難題:製造商是印無錫藕塘絨線廠?還是印上海恆源祥絨線商店?商店怎麼會有工廠生產絨線呢?而直接印上鄉鎮企業在當時更是犯了大忌,是會極大影響絨線的銷售的。於是劉瑞旗斟酌再三,打了個擦邊球,在製造商一欄含含糊糊地印上了“上海恆源祥絨線”這幾個字,隨後是商店的電話號碼220616。也從這個時候起,劉瑞旗產生了要將恆源祥商店註冊成為一個公司,今後註冊成為一個集團公司的雄心和念頭!
陳伯清和他的藕塘絨線廠也一下子忙開了。透過朋友幫忙,陳伯清從銀行裡獲取了200萬元的貸款,進口了50噸澳大利亞羊毛開始生產絨線。但由於當初他替華豐廠生產的絨線都是5斤一絞的,現在要做成一兩一團的怎麼辦?進口一臺成球機要100多萬元人民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