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尚在草創之中,內閣暫於此處會議,待將來擇一宮殿,專由內閣會議之用。再有,內閣會議時大將軍可來旁聽,但不能發一言,若是大將軍擾亂內閣會議,則要麼內閣請大將軍請出,要麼休會。”
他此刻雖是大將軍長,大將軍短,但各人都知道張偉必然登基為帝。這一切舉措,想來就是張偉當了皇帝,亦是不得更改。這張慎言等人都是明朝大臣,自然知道明朝內閣運作情形。雖然皇帝表面上尊重閣臣,只稱先生而不呼其名,但內閣不過是仰承皇帝鼻息,奉旨行事罷了。若是遇到那些剛愎自用的皇帝,內閣更是形同虛設,比之唐宋的相權之重,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此時聽了吳遂仲所言的這些條程,比之唐宋之際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各人都是飽學大儒,如何不知道相權遏制君權,對天下事大有好處。只是明朝皇權漸重,各人也都是習慣了皇帝獨大,臣子為奴,此時聽了這些,竟覺得匪夷所思。
張慎言原本對張偉大有惡感,覺得此人已大受帝恩,位極人臣,卻是不忠不義,起兵反明。此時聽了這些官制舉措,對張偉已是大大改觀。因點頭讚道:“若是人臣皆能發揮其能,皇帝居中而導,而非事事掣肘,則天下事可為。”
鄭瑄卻疑道:“此時大將軍草創制度,想必當為後世子孫萬世之法。大將軍英明睿智,殺伐決斷,到不懼有權臣亂政。若是後世有曹操、李林甫那樣的亂臣奸相,該當如何?”
吳遂仲微微一笑,向著陳永華笑道:“復甫兄,這便是你的事了。”
張偉原本欲命陳永華為兵部尚書,助他指揮漢軍,陳永華卻道:“兵部以文官主事,只是管理將軍品秩、糧草排程、餉銀、軍械下發、製造,並不能直接指揮軍隊做戰。若是此時以為我有些才幹,以兵部干涉漢軍做戰,只怕是開了文官直接指揮軍隊的惡例,明朝殷鑑不遠,大將軍當慎思之。待將來成立參軍會議,以漢軍參軍研究決定做戰方略,報呈大將軍決斷,文官主行政,武官主做戰。文官不干涉軍務,武官卻也不能掌握糧餉,以免尾大不掉,擁兵自重,這才是國家常法。”
他說的甚是有理,張偉無奈,因想起都察院職權甚重,交給高傑這樣的小人卻不能放心,只得以都察院院判一職任命,陳永華無法推脫,也只得應了。因都察院負責監查百官,不受內閣管理。由其監察之職甚重,可以參加內閣會議,但亦不得發言,只是監督內閣諸臣是否違法亂紀罷了。
陳永華因記起內閣中他不得說話,向吳遂仲瞪了一眼,又向其餘閣臣點頭致意,扭頭一點,卻見幾名青衣官員,正坐在閣臣下首奮筆疾書。
吳遂仲會意,便向各人解釋道:“史筆如勾,孔子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幾個,一些是專門記錄大將軍行止,以為後世子孫法的史官;一些則是都察院派來的書記官,專記各位的言行,以備查閱。上至內閣,下到九品小吏,都察院都可派人記錄檢視,隨時捕拿。至於權臣奸相,自然無可遁跡。況且,無論賢愚於否,內閣首輔任期只得四年,若是得到信任,可令臣下議其任期政績,上佳者可連任一界。任滿後,不得再行連任。若是都察院查其有劣跡,雖百官推舉,大將軍任命,亦不得連任。如此,雖曹操再生,亦是無法專權矣。”
這些中央官制並內閣權力的改革,都是張偉苦心孤詣,與身邊諸文人及軍機諸人商討所定。雖然尚是草創,有疏漏及不足處,卻在學習唐朝省臺寺制度的同時,加以改良,不但避免了權臣專政,亦是避免了皇權與相權的衝突。於此同時,那些舊的翰林院、大理寺、國子監等機構卻也未曾裁撤。此時為了大局穩定,多安排一些從地方上招過來的官吏,也只得在財政上賠上一些。待大局穩定,政通人物,方是裁撤冗官冗員之時。
正文 第六十二章 江南(八)
大明崇禎四年十月初,漢軍龍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