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都頗有同感。
改革開放多年以來,中國信用卡的發展卻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直到2003年,信用卡在中國才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在過去5年裡,中國的信用卡髮卡數量每年都翻一番。現在,這張小小的卡片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然而在10年前,它還是大眾眼裡的“奢侈品”,只有少數富人和有身份的人才能擁有。
第一張信用卡
1978年的秋天,在中國銀行分管國際業務工作的張聯利接待了一位前來投訴的外國顧客。
“為什麼我的信用卡不能用?為什麼取不了錢?”這位來中國旅遊的美國人手裡舉著一張名片大小的卡片,十分焦急地質問張聯利。
這是張聯利第一次見到信用卡。“這是個什麼東西?為什麼能當錢用呢?”張聯利非常好奇。
自1950年信用卡在美國誕生之後,這種作為電子支付工具的塑膠卡片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非常流行了。有一段時間,中國銀行的國際業務部每天都會接到外國遊客關於為什麼不開辦信用卡業務的投訴。
經過近1個月的調查,張聯利提筆寫了一篇幾千字的關於信用卡的報告,交給上級領導,並引起了重視。
幾個月之後,中國銀行決定先引入外國的信用卡。1979年,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首先同香港東亞銀行簽訂協議,開始代理東美信用卡業務,信用卡從此進入了中國。不久,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中國銀行分行先後同香港東亞銀行、滙豐銀行、麥加利銀行(渣打銀行前身)等髮卡機構簽訂了兌付信用卡協議書。
然而直到1985年,中國才發行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張信用卡。1985年3月,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了我國第一張銀行卡——“中銀卡”,這是我國第一張自主品牌的銀行卡,也是我國的第一張信用卡。此後,其他銀行也紛紛開始發行自主品牌的銀行卡。1987年,工商銀行廣州分行發行“紅棉卡”,兩年後發行“牡丹卡”;1990年,建設銀行發行“龍卡”;1991年,農業銀行發行“金穗卡”。
然而由於中國銀行體制落後,服務意識淡漠,而且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向來比較保守,信用卡在中國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直到2002年,各大銀行才對信用卡市場作出大規模反應。2002年5月17日,中國工商銀行在北京成立了牡丹卡中心;10月,招商銀行成立了信用卡中心,總部設在上海。雖然各家銀行在信用卡的具體經營模式上有一定差異,但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即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信用卡經營體制。
來自國內頂尖的信用卡入口網站“我愛卡”公司和專業調查公司易觀國際的報告顯示,截至2007年年底,中國的信用卡髮卡量達到9976萬張,使用者規模為3177萬。今天在上海和北京這樣的大城市,10個人裡頭有4個有信用卡,而且這些持卡者中一半以上都有2至3張信用卡。
然而跟美國5億張信用卡的巨大數量相比,再考慮到中國的人口總數,中國的信用卡滲透率仍然非常低。麥肯錫公司在2007年9月份發行的一份報告中預測:到2013年,中國的信用卡市場能夠為銀行和其他相關機構帶來130億元的利潤。
是的,信用卡正在以令人炫目的速度在增長,尤其是在年輕人中間。 。 想看書來
信用卡——飛入尋常百姓家(2)
除了購物外,年輕人喜歡用信用卡去旅行、提現、預訂賓館、或分期付款。
在北京一家諮詢公司工作的北大畢業生謝寧現在就是“愛卡一族”。他的錢包裡有4張信用卡。“有了卡就應該物盡其用。”他錢包裡每次只放不超過100元的現金。
在消費觀念上,謝寧和其他中國年輕人一樣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