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之後,對環境保護極為重視。而對於整個投入要超過六億人民幣的專案來看,日方代表也不會在乎為地方多支付一兩百萬的綠化費用,而更在乎地方政府跟官員是不是靠譜。
即使山崎信夫對沈淮個人很不滿,但對梅溪鎮有決心在五年內造一萬六千萬林地的計劃——特別這個計劃裡,還包含很多有益地方的用心——還是相當認可。
投資建廠,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同。
所謂天時,與中日外交關係以及中國從中央到地方經濟優惠開發政策相關,要有利於合資。
所謂地形,就是合資廠的佈局要儘可能的合理,要符合先進鋼鐵產業的佈局思維;此外,交通運輸、原材料供應、電力、供水等工業配套能力要能跟得上,並且為之付出的成本要合理。
所謂人和,中方管理團隊能否穩定,中方能否提供足夠的廉價技術工人,合資廠所處的地方官員是不是有誠信,對地方治安的治理是否有效,能否為合資廠提供高效的行政服務等等,都是不可忽視的要素。
這些綜合因素反覆權衡、比對,富士制鐵才最終決定將合資廠建成梅溪鎮。
山崎信夫要在己方的團隊成員面前表現出大度的領導風範,跟趙秋華交談,也是頗為客觀的,把梅溪鎮這些有利促成合資談判的要素,誇獎了一遍。
趙秋華微微點頭,他最初是打算推動富士制鐵跟省鋼集團合資的,但合資的主動權在富士制鐵手裡,富士鐵製奔東華而來,他也只能順勢而為,無法強求。這時候聽日方代表推心置腹的說,也確定認識到梅溪鎮有著省鋼集團無比相比的合資條件。
不過趙秋華也是知道國情,梅溪鎮知道敲詐合資廠一百萬,在中國絕不止能植一百二十畝林地,但看得出山崎信夫也根本不存乎一百萬之得失,而是真的頗為讚賞梅溪鎮的一些做法,跟陳寶齊、譚啟平笑道:“梅溪鎮的寶貴經驗,市裡要好好的總結,省裡也要大力推廣……”
正文 第三百四十五章 尚溪園
(感謝then兄弟的熱情捧場)
國內飲食文化形成諸多派系,淮海省夾於魯揚之間,又是水陸交會的地方,形成陳雜交融的口味,談不上有特別出眾之處。
不過,清末民初省內大富大貴之家,因家底雄厚,生活奢侈,也有對飲食極致講究之人,孫家便是其中之一。
清末孫家在東華就有“日烹鹿肉三斤,自晨煮至日影下門西”廣傳的事蹟,民國時家世更盛,府中供養廚役十數人專門伺弄飲食,經過半個世紀琢磨,孫宅之中也形成一套頗為完善、食材名貴的私家菜系。
孫家大宅裡當年供一家老小几十口人用餐的大廳就叫尚溪園,這也是尚溪園名號的由來。
解放前夕,孫家慌亂避居海外,自然不會有心思把家廚也帶去,也任他們各自散去。
尚溪園要辦成東華高階餐飲的典範,菜式自然是重中之重。要高階,又要有別於湖西書院及南園的菜式,避免不必要的競爭,要獨豎一幟,自然不是一件簡易的事情。
最後,還是孫亞琳親自幫助找到當年孫家留在東華的家廚,此時已經是八十多歲的老人彭於海,由彭於海推薦了他第三代傳人彭玉亮到尚溪園來主廚,恢復早年孫家菜的精華傳承。
宴請省委副書記趙秋華、省委秘書長蘇唯軍一行人,要能獲得讚譽,對尚溪園來說,是關係